“千人百村”是中国人民大学“实践育人”的品牌项目,创办8年来,每年派出千余名师生深入经科学抽样产生的全国300多个行政村开展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田野观察,同时鼓励学生开展政策宣讲、扶贫支教、法律普及、同伴教育等社会服务活动,推动建立中国农村社会调查数据库,促进实践育人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已成为我校人才培养路线图的重要一环。每年的“千人百村”调研活动都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先后获评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北京市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特等奖。
2020年春季学期起,学校立足“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方法教学相结合”,面向全体本科生配套开设8课时“走进三农”农村国情通识课,进一步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以“拼盘式”的资源供给、“浸入式”的研学体验、“孵化式”的培养路径,帮助参与师生增强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心里有爱、肩上有责、脚下有泥、胸中有理”的新时代人大人。本课程已纳入中国人民大学“一流本科课程”第一批建设课程,且于2020年5月12日起,每周二中午12:00-13:00正式启动。
  • 理解新时代的农民、农业与乡村

    理解新时代的农民、农业与乡村

    主讲人:刘守英

    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 中国的农村贫困与精准扶贫方略

    中国的农村贫困与精准扶贫方略

    主讲人:汪三贵

    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教授

  •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概述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概述

    主讲人:丰雷

    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

    主讲人:孙文凯

    经济学院教授

  • 乡村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

    乡村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

    主讲人:唐杰

    环境学院党委书记

  • 农业促进发展

    农业促进发展

    主讲人:吕捷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

  • 数据的可视化分析——以千人百村数据分析为例

    数据的可视化分析——以千人百村数据分析为例

    主讲人:李扬

    统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 移动支付与农村居民现金需求

    移动支付与农村居民现金需求

    主讲人:宋科

    财政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

  • 教育扶贫视角下的农村教育

    教育扶贫视角下的农村教育

    主讲人:崔盛

    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 课程项目概述、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纠纷解决机制

    课程项目概述、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纠纷解决机制

    课程负责人:杨子强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校团委负责人

宋 彪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2017年5月主动申请赴云南怒江州兰坪县挂职副县长,参与脱贫攻坚至今,两次主动提出延长挂职时间,在教育、健康、产业、文化等扶贫领域推动扶贫创新,获评“最美教师志愿者”。

杨久栋

农民日报社三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乡村振兴(青年)40人论坛执行主席兼秘书长,农业农村部青联委员、新兴领域界别秘书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在《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等核心期刊及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报纸上发表文章近百篇。

赵 晗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毕业生,先后创立云南菜连锁品牌“云海肴”“刀小蛮”,与20多家云南本土农产品供应商建立深度合作,拥有150家直营店,销售额突破10亿,成为全国云南菜连锁品牌的领跑者。现任云南省政协委员,公司先后获得“中国食品行业卓越品牌奖”“百家诚信示范单位”“最佳品牌影响力奖”。

石 嫣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毕业,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全国健康家庭联盟健康传播大使”, 分享收获CSA项目创始人,中国社区支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青年领军人物。

康 瑜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毕业生,本科毕业后放弃优渥的就业机会,选择在云南保山成为两万多名大山孩子的诗歌老师,用诗歌让大山的孩子看到光,“是光”四季诗歌创始人。

当高速公路变为乡间土路,繁华似锦变成鸡犬相闻,我们便踏进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喧嚣都市的世界,一个远离光鲜亮丽却又热情淳朴的乡村。在这里,我们可以穿行在乡间小道上,一面赞叹花开似锦,一面怜惜落英缤纷;在这里,我们可以身临其境,翻开乡村的朦胧面纱;在这里,我们将开启一段色彩缤纷的旅程。

一张张问卷承载的不只是数字,还有一家家的日子,一家家的故事,浓缩着农村家庭的万千姿态,展示着农民群体的百态人生。用眼睛见证乡村的苦辣酸甜,用数字诉说基层的变化发展,用心体会人民真正向往的生活。
在烈日下大汗淋漓,在乡音中体味生活,在行走中读懂基层。也许会累到倒头就睡,也许会遇到拒之门外,“千人百村”确实辛苦,但我们却无比充实。当我们真正的走进田野乡村,走到农民身边,我们才明白,只有踏上农村这片土地,才能真正的感受乡村的脉搏与呼唤。

如果理论是我们身前的一座高山,实践就是我们身后的一片大海,我们不仅要欣赏青山的苍郁,也要感受大海的生机。“千人百村”是一次航行,其意义或许不在于我们向着无垠的大海进发了多远,更在于我们看到了山的背后有这样一片充满着无穷魅力的广阔空间,等待我们去挖掘探索。

我们并不惧怕发现问题,我们只是担心大家对问题不以为意;我们并不畏惧无知,我们只担心无知却不自知。走进乡村,我们才真正理解教育扶贫的含义,它是将孩子们对世界的憧憬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求、对未来的希望。多一份关注,多一点聚焦,小小的力量汇聚起来就可能改变村子的命运和未来。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土地的厚重,聆听农民的梦想,收获学识与感动。我看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发现着乡村治理的问题,也感受到了褐黄色的质朴、田野间的希望。这片土地连同土地上生活的父老乡亲,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相信美丽的村庄会迎来它美好的明天,相信所有沉睡着的中国农村正在醒来。

走在田里乡间,我们经常忘记自己的脚下本是这样一片干涸贫瘠的土地,窑洞旁大婶对着我们的镜头腼腆一笑,房间里小姑娘坚定的说着自己的梦想,村民们在访谈结束后都会给我们塞上几个热馍馍,大伯不假思索地表示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学。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一群淳朴而又充满希望的人们,坚守着一方土地,坚守着一方希望,坚守着生命最为质朴的力量。

版权所有 © 2016 - 2020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