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集中制中民主和集中如何平衡?
姚洪越

北京工商大学

民主集中制中民主和集中如何平衡?

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破解思路 讲述素材

民主集中制的民主、集中、科学、利益、权利和义务等关系都是学生有所关心的大问题,也是党和国家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同学们的困惑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民主集中制是谁说了算?

2. 民主集中制中大家敢(能)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吗?

3. 民主集中制中领导(一把手、书记)的权力有多大?

4. 在民主之前,民主的范围,民主的议题由谁来决定?

查看更多>

1.理论问题自身的难度。民主集中制本身涉及十分重大的理论问题,民主集中制效能的发挥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需要运用民主集中制的相关人员对这些理论问题具有清醒的认知把握,这些理论本身还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针对具体的场合和不同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发展。毋庸置疑,对民主集中制相关理论的研讨力度和现有水平与民主集中制在党和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相比,是相对落后的,是相对贫乏的,这就为各种困惑疑惑甚至质疑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师生实际经验的缺乏和复杂。...

查看更多>

1. 制定破解目标。

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教学结束后的目标):学生了解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的科学和理性,了解到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在确保国家大政方针和基本政策的科学性领域的巨大作用,了解民主集中制本身是一个包括原则、规定、落实、监督等内容的制度体系,了解民主集中制需要不断建设,关键在人。

查看更多>

民主集中制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民主集中制为各种问题的解决和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保障,是一项科学高效的根本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需要有一系列的环节和成体系的制度作为保障,更需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理念,还需要每一个相关主体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相同的现实认知和目标追求,再次基础上每一个相关主体都对民主集中制的具体程序有相同的认知和遵守,才能更好地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和作用。

查看更多>
万林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爱国,为什么要爱党?

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破解思路 讲述素材

1.部分学生认为,在中国爱国就够了,为什么还要爱中国共产党?尤其是非党员学生不能理解我不是党组织的成员,为什么要爱党?

2.在西方国家,有极端人士,比如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公开发表言论鼓动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分离。

3.学生对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做过的事情不了解。

1.国家与政党概念的差异及统一。

2.应对现实问题的挑战。

3.祛魅“党争民主”的普世价值性。

“爱国,为什么要爱党?”实际上呼应的是针对“爱国不爱党”的质疑,而这一质疑产生主要基于三个原因:不能厘清国家与政党概念的差异及统一、面对现实问题变得迷茫、受困于党争民主的普世价值性。问题解答主要针对这三个方面,从纵向历史提升、横向国际比较、案例分析、理论辨析等方面展开。

1.学生的困惑

学生在学习爱国主义专题内容时了解到只有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真实的、鲜活的。但同时也有不少质疑声,例如“一个人爱国,为什么必须爱党呢?为什么爱国与爱党是统一的?”

引例:百度知道有个提问“每次有人说我爱的是国不是党,应该怎么反驳他?” 但在这提问之下最高赞的几个回答却无一例外地回答“本来就是爱国才好”“你无法反驳,因为别人没有说错”等否定性的内容。

查看更多>
李效东

北京交通大学

如何看待“内卷化”问题?

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破解思路 讲述素材

北京的家长,从上小学开始就陷入“内卷化”竞争,最基本的就是课外培训,提前学习高年级课程和增加学习学校教学内容。小学升初中,学生和家长就为“六小强”展开“厮杀”。初中升高中,是北京学生人生的“角斗场”,进入或留在“六小强”的学生,差不多就拿到了“一流大学”的敲门砖。对于“六小强”的学生来说,“一流大学”其实就是清华、北大两所,顶多包括其他几所985学校。据说,人大附中的学生私下说笑讲,“如果不努力,就进隔壁那所大学(人大)”。目前研究生招生,推荐面试和考核制招生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本科毕业学校不是“一流大学”就不太可能进入“一流大学”上研究生。...

查看更多>

“教育改变命运”,所以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问题。作为社会问题,教育问题的核心是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当前的所谓“内卷化”,其实是“效率优先”导致的必然结果。因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通过学习成绩“择优录取”。整个教学体系都贯彻“择优录取”,就必然导致“应试教育”。“应试”是可以通过“培训”获得的“技巧”,这就是校外培训机构蓬勃发展的原因。但是,培训需要源源不断地支付金钱,对于没有钱的家庭来说就产生了不公平。培训机构本身也是良莠不分,落后地区的培训可能就是骗钱机构,这是不公平的“深化”。...

查看更多>

1993年中央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中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由此可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分配问题上“公平”得到更高的重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也是破解教育问题的基本思路。

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上习近平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查看更多>

2018 年 9 月 10 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目前,我们的教育总体上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特别是教育的压力普遍前移,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普遍存在超前教育、过度教育现象,既有损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加重家庭经济和精力负担;高等教育经历了量的快速扩张,质的提升矛盾越来越突出;教育重知识、轻素质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教风、学风亟待进一步净化;党对教育领域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亟待加强。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查看更多>
哈占荣

中央财经大学

如何看待“活着无处安放肉体,死后无处安放魂灵”的感叹与无奈?

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破解思路 讲述素材

面对房价居高不下、墓地价格不断攀升,不少人发出“活不起,也死不起”“活着无处安放肉体,死后无处安放魂灵”的感叹、焦虑甚至无奈等现实状况与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之后的疑问、困惑和不解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多年来,中央和国家多个部门一直在联合起来多管齐下调控房价、管控墓地价格,但房价和墓地价格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是越调控(管控)越上涨,根本没有出现各方都期望的结果?

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查看更多>

该问题引发的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疑问与不解、教学中面临的难点与困境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切合实际,比较合理地解析、解释多年来,我国多个部门联合调控房价(管控墓地价格),而房价、墓地价格不降反升的事实?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并理解其中有那些事合理的因素,又有那些不合理的问题存在?如何解决不合理的问题?

2.中央多次强调“住有所居”,为什么仍有不少人仍买不起房子、居无定所,为房所困、为房所累?仍有人为买不起墓地焦虑?...

查看更多>

破解学生思想上的困惑、教学中的难点,可以从以下思路和视角入手:

第一,多年来,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部门非常了解房价、墓地价格上涨的情况,也深知房价、墓地价格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国家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不断提出并强调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中观层面上提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思路、基本方向和要求;在制定具体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的“微观”层面将“住有所居”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一同提出...

查看更多>

为了支撑以上的解析、观点,有助于解决学生思想上的疑惑、教学中的难点,提升解析、解释的说服力、可信度,特提供以下相关材料,作为教学参考之用:

1.建国以来我国住房制度的变迁:从城镇福利分房与配给制到住房市场化

我国对住房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人们主要关注的是住房的基本居住属性,住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城镇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城镇住房分配实行的是福利分房与配给制。这一阶段虽有效保障了城镇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但由于缺乏资金且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城镇居民住房水平提高缓慢。...

查看更多>
孙蚌珠

北京大学

“全面深化改革”有没有完成的时间点?既然是全面深化改革,是不是意味着“改革”没有“禁区”?

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破解思路 讲述素材

通过与学生的调研,学生的的困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有没有完成的时间点?学生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改革”与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提出的“改革”有什么关系?改革开放都已经很成功了为什么还要改革呢?

二是围绕既然是全面深化改革,是不是意味着“改革”没有“禁区”?学生提出:全面改革是否有重点?我国具体有哪些改革措施?以及还有哪些领域需要进行改革?以及深化改革意味着什么?具体实施起来是否有阻力?尤其在各地基层是否落实到位?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与全面深化改革与的辩证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辩证关系;

一是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

二是讲清楚全面和深化的内涵;

三是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1.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曾走过弯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年增长率保持9%以上,GDP总量排名世界第二。...

查看更多>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如何规范自媒体?很多社会热点事件通过媒体“炒作”起来的,如何通过制度和法律的完善来规范媒体行业的发展,发挥其引导健康的价值观和社会舆论风气的作用?

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破解思路 讲述素材

学生提出互联网的核心精神是自由共享,尤其是自媒体的特点就在于自由平等,如果对自媒体施加限制是否违背了互联网的精神也遏制了自媒体本身的活力,让自媒体变得和传统媒体一样?

1.需要说明清楚为什么所有的自由都是有限度的,互联网世界也不例外

2.需要说明清楚制度和法律的规范并不会遏制自媒体的活力,相反,只有经过制度和法律的约束才能够让自媒体行业健康发展

3.需要说明清楚该如何具体通过制度和法律来规范自媒体行业

1.首先结合案例,说明没有约束的自媒体行业会产生怎样的问题

2.结合自媒体行业特点说明,制度和法律的约束是保障自媒体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3.具体说明制定怎样的制度和法律来完善和规范自媒体行业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现代大众传媒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即在共享技术的基础上,个体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可以方便地发布并附带传播自己的观点,简单的来说就是“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固然打破了传统媒体当中所存在的权力壁垒和话语壁垒,扩展了信息传播的主体、内容、形式、传播和载体,使大众文化愈发的多姿多彩和自游生动,促进了信息时代的文化繁荣,但另一方面,媒体泛化也导致了传统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被消解...

查看更多>

如何理解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破解思路 讲述素材

为什么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不是权宜之计?

我们是否具备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或条件?

如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循环为主体会不会导致封闭?

说清楚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选择

说清楚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和要着力解决哪些堵点

说清楚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并不是导致封闭

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系列讲话精神,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相统一进行系统深入阐释,厘清学生认识误区,帮助学生解除困惑。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 什么是国民经济循环?

从一般性来说,国民经济运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千千万万企业、个人以及公共部门通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连接为一个巨大的经济网络。 在整个国民经济循环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查看更多>
贾利军

北京理工大学

中美贸易摩擦的发生是否能够说明我国的发展模式出现了问题?

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破解思路 讲述素材

1.为什么美国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摩擦,而不针对其他国家?

2.美国与中国进行贸易时贸易逆差额大,是因为中国违规给中国国企补贴导致的吗?

3.美国贸易逆差额大,是因为中国侵犯了美国知识产权导致的吗?

4.中国为什么出口量那么大,美国为什么有那么多进口需求?

5.中国为什么不把这些出口商品放到国内市场进行销售?

6.新发展格式就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后提出的,就是为了改变我们现在的发展模式

1.中国的发展确实出现一定问题,但这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发生没有必然联系

2.中国出口和美国进口需求是两国经济结构决定的

3.中国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主要是内部经济发展需要,而不是外部经济因素,中美贸易摩擦只不过加速了这个过程

1.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国认为其贸易逆差额过大,这是由美国自身内部原因即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的,中国的出口只是外部因素;即使美国不从中国进口,也必须从其他国家进口

2.美国的经济结构变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实体经济空心化,金融资本脱离实体经济相对独立发展,导致美国必须高度依赖外部市场购买实物消费品,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源自其自身经济结构而非外部原因

3.贸易逆差并不意味着美国处于不利的地位,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金融资本对外投资三者来看,美国在服务贸易、对外投资获取利润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4.中美经贸摩擦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美国可放开对华出口管制以减少逆差

1. 金融资本主导下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了一系列深刻的重要的转变:一是经济结构的信息化或后工业化,服务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主体。二是经济的全球化特别是资本的全球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真正具有了全球性。三是资本虚拟化或金融化,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急剧膨胀。四是新自由主义化,以私有化、自由化和国家干预最小化为核心的政策获得了支配地位。上述四个方面变化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信息化技术赋予了资本以高度的流动性和灵活性,为资本的全球化和金融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物质条件...

查看更多>
祁志钢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民主,一人一票难道不是最好的民主吗?

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破解思路 讲述素材

青年学生虽然在政治上对西方民主有较为明确地情感化评价和认知,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包括一人一票在内的民主问题存在不切实际、模糊不清和似是而非的诸多问题:

1.观念上对一人一票抱有不切实际的心理期待;

2.知识上对一人一票缺乏模糊不清的辩证认知;

3.实践上对一人一票存在似是而非地使用误区。

1.讲清三重含义,明确不同含义下对一人一票的科学态度;

2.用尽可能简短语言和有力事例讲清楚原本复杂的一人一票问题;

认清“一人一票”的三重含义,理解三重含义下的真实意义。通过具体事例检验“一人一票”的实际状况;结合有关民主的其他问题深化对一人一票的理解与实践。

1.在词语上正本溯源,区分不同语境下的政治含义

2.在事例上充分举证,引导分析一人一票实际状况

3.在实践上结合实际,配合其他问题章节深化阐释

引言:2017年和2018年,课题组曾对分布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355所不同类型高校的818名在校学生进行相关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一人一票,投票决定”被66.1%的多数学生认为是最公平公正的公共事务决定方式;而“民选代表,投票决定”和“随机代表,协商决定”两种方式仅以9.9%和8.4%排在第二和第三位。受访学生们对“一人一票”极高认可的现象值得引起我们在民主教育和实践中的重视。

查看更多>
黄东

中国政法大学

我们经常被APP过度搜集信息,甚至脸部数据都不能保护,这些APP往往打着公共管理的旗号,法律应当如何及时跟进规制?

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破解思路 讲述素材

1.国家治理过程中,为什么需要公司介入,尤其是高科技公司?

2.信息权从管理角度说个人、国家和具体公司具体权益分界线在哪里?国家治理和公司使用个人信息的边界在哪里?

3.个人信息掌握对于国家治理尤其是基层治理的利弊在哪里?

4.App违规搜集个人信息的情形很多,如何认定?这种认定对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影响有多大?

5.这一案例背后折射的是个人、国家和社会(公司)在治理中的作用,如何在理论上说明白?

1.目前法律法规对于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监管框架/规制路径存在一定分歧

2.目前法律法规的规制存在不足之处,难以将APP收集个人信息的各种场景纳入监管

3.个人信息权的使用在法理上说得清,在实际操作上存在理论解释力不够的问题

4.基层治理当中个人、国家和社会(公司)的关系有常见的解释范式,但就个人信息搜集来说,尤其是APP的运用来说,还是存在新生事物发展过程中怎么判断的问题。

第一,从APP过度搜集个人信息的典型案例出发,提出具体问题,即将学生感兴趣且困惑的问题案例化,以具体出现的不同场景加以不同的案例化,形成案例群。

第二,基于案例,产生问题的层级,注重问题引发的链式反应,即以案例引发兴趣进而层层推进,每一层对应一个不同层级的问题。

第三,对每一层次的问题进行会诊,从问题的产生、对应的理论、解决的显性法理和背后的伦理、未来的走向、对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影响,等方面,尝试逐一解决。

第四,争取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范式,即:典型案例→对应问题→法律基础→理论遵循→治理挑战→依法治国。

1.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APP数量已超350万款,大多数APP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的情况。APP通过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用户手机的个人敏感信息。

2.企业动因

基于“前端免费、后端获利”的模式依赖。随着技术的演进,我国互联网公司盈利模式也从在线广告向基于大数据的定向推送、精准营销转变,用户个人信息正在成为企业攫取利益的核心要素。...

查看更多>
赵亮

首都师范大学

如何看待“爱豆”和“粉丝”文化?

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破解思路 讲述素材

一、为什么要反对“娱乐至死”?

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曾告诫世人:“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娱乐对人们的影响无处不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人们衣食住行都要与手机打交道,手机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侵蚀着人们的生活,各大APP推送的花边新闻、贩卖焦虑的文章等等,无不使得人们越来越摆脱不了对手机和娱乐的依赖。...

查看更多>

一、如何区分偶像和娱乐明星,什么是真正的偶像?

随着时代发展和泛娱乐化时代的到来,青年学生对明星的追求随处可见,很多青年将明星树立为自己的偶像,并指导自己的言行。但是明星不等于偶像,也不是所有明星都具备偶像的潜质,正确区分明星和偶像,树立正确的偶像观, 有利于青年树立正确三观,促进青年身心发展。

查看更多>

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方面入手,首先探讨“爱豆”和“粉丝文化”是什么,从“爱豆”和“粉丝”的定义、如何看待“爱豆”和“粉丝”之间的关系、粉丝行为的体现、粉丝文化的表现四方面讨论“爱豆”和“粉丝文化”是什么;其次探讨为什么会有“爱豆”和“粉丝文化”,从粉丝文化的形成、横纵向对比偶像崇拜行为、中国近些年偶像取向的变化三个方面入手来说明为什么会有“爱豆”和“粉丝文化”;最后,从外部规制和内部感化两部分来探讨如何看待偶像和粉丝文化中怎么办的问题。

查看更多>

一、“爱豆”和“粉丝”文化是什么?

(一)“爱豆”和“粉丝”的定义

“偶像和偶像崇拜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心理现象。然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偶像对象和崇拜方式,从一块石头到一种生物,从物象到神灵,从神灵到人自身,从英雄人物到平民百姓,从虚拟到现实,从仪表形象到精神气质或人格形象,都可能成为人 类崇拜的对象;从羡慕到向往,从尊敬到钦佩,从欣赏到模仿,从喜欢到爱恋,从虔诚到狂热,从敬畏到祈祷,都是偶像崇拜的表现方式。” 由此可见对于偶像的崇拜古已有之,且崇拜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查看更多>
张红霞

北京科技大学

疫情期间没有感染,而被强制隔离是否侵犯了人身自由权?

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破解思路 讲述素材

2019年末新冠肺炎突然暴发,具有传染性强、潜伏期长、人群普遍易感等危害特点,对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学防治、精准施策,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全国一盘棋,开展了一场抗击疫情的全民会战。

查看更多>

为了防范传染病扩散,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社会利益,相关组织依法采取系列强制隔离措施。此问题教学难点有二:

第一,何谓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权是否有行使无限制条件?

第二,疫情防控强制隔离措施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强制隔离的主要情形及措施有哪些,拒绝隔离需要承担哪些相应的责任?

破解这个教学难点的突破口在于找到疫情防控形势下强制隔离的法律依据。强制隔离在医学属性和法律属性上都有据可寻的,即使是未感染也应该服从隔离安排。第一,从合法性而言,阐明强制隔离与人身自由权不相冲突的相关法律依据;第二,从实效性角度讲,通过实际疫情防控措施效果,用事实说明隔离防控措施的合理性。

1.强制隔离与人身自由权不相冲突的相关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第1号公告》等有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公告规定,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强制隔离与人身自由权不相冲突的相关法律依据如下:...

查看更多>
宇文利

北京大学

为什么很多大科学家在追求人生终极价值时往往会把目光投向宗教?

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破解思路 讲述素材

对于这一问题,相关困惑可以拆解为如下具体方面:

(1)面对未解的终极难题,难道这些科学家们真的束手无策,唯有寄托于宗教?

(2)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难道和宗教的原始旨意趋于一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吗?

(3)现代社会中如何正确处理科学与宗教二者的关系?

(4)只有宗教才能提供人生的意义吗?如何探寻人生的终极价值?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多神主义和无神论并存的国家,但历史上任何宗教都不曾占据中国思想文化的主导,占据主导的一直是重人事、 轻鬼神的儒家思想。当今中国社会,选择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人也占绝大多数。因此,面对看似水火不相容的科学和宗教,很多中国人难以理解科学家信仰宗教这样的矛盾现象。基于此,在解释相关问题时,难点在于阐明以下核心问题:...

查看更多>

破解这一问题,首先在于分析问题本身。先以典型的信仰宗教的科学家为例,具体讨论其选择宗教的多方面原因,破除与这一问题相关的谣言,指出背后有宗教势力在推波助澜的事实;再由特殊上升到一般,阐明科学和宗教在历史上的关系演变;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引导人们树立与新时代中国社会相适应的科学观和宗教观。

首先,所谓的“大科学家将目光投向宗教”这一说法本身并不真实可靠。以爱因斯坦为例,正如很多人用马克思曾经说过的“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来断章取义地攻击马克思一样,对于作为科学与理性代名词的爱因斯坦,国外很多宗教人士也用类似的方式来恶意曲解他的话甚至编撰谎言,说爱因斯坦晚年成为了上帝的忠实信徒,以此来为宗教进行辩护吗,扩大和增强宗教的影响力。然而事实上,爱因斯坦(从12岁起就)不信宗教,更不相信上帝。他在12岁读了一些科学读物之后,发现《圣经》里的许多故事根本就不可能是真实的,于是对宗教产生了怀疑和厌弃,并且认为“国家故意用谎言(宗教)欺骗年轻人。”...

查看更多>
常宗耀

北京建筑大学

我们国家的贫富分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分化有什么不同?

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破解思路 讲述素材

以学生提出的两组案例为根据:

1.2007年美国波士顿公司发布的《2006全球财富报告》显示:0.4%的中国家庭拥有了70%的国民财富。国内有学者认为,从1988年到2007年,中国收入最高的10%的人群和收入最低的10%的人群的收入差距由7.3倍上升到23倍。...

查看更多>

贫富分化,就是人与人之间收入的巨大差异,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这是贫富分化普遍的共性。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向学生真正讲清楚、讲透彻中国贫富分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的根本区别,这是教学中的一个最大难点。

我们认为,要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讲清楚中国的贫富分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的根本区别,应该从以下思路加以破解:

(一) 从方法层次上,必须先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联系,从而得出贫富分化是市场经济必然产物的观点。

(二) 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层次上,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从而说明中国贫富分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的根本区别。...

查看更多>

(一) 方法层次的说明

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现象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两重性,即私人性和社会性。资本主义经济的两重性,使资本主义既有进步性的一面,又有落后的一面;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反动性的一面,从而使资本主义成为一个矛盾统一体。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两重性,对于我们正确分析市场经济的属性,认清中国贫富分化与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的根本区别,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查看更多>
杨增岽

北京师范大学

我国医疗制度同西方尤其同美国相比,有什么优势?

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破解思路 讲述素材

1.学生对中国、美国的医疗制度的具体情况不太了解。

学生受知识结构限制,对于中美两国的医疗制度可能从医疗影视剧、相关的新闻报道中有所耳闻,但并不了解,我国的医疗制度,学生可能在生活中能了解到一些个别方面,但就具体来说,并不能很清晰的了解到底是怎样的。而美国医疗制度的具体内容,学生们就更加模糊了,无法清除的了解中美医疗制度的内容,就很难将两个制度进行比较。...

查看更多>

一是如何在中外比较中让学生产生切实的认同感,认识到中国医疗制度的优势是教学中的最大难点问题。在理论阐述、历史纵深、国际视野等维度在“生命还是生活”中的首要选择,以“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第一”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学生对中国国情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考验教师的理论功底与教学技能。...

查看更多>

1.针对“如何让学生切实了解西方尤其是美国医疗制度的特点及内容”这一难点,破解方式在于通过直观展示与归纳总结的方式了解西方医疗制度。

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加之很多学生并未在国外接受过医疗,因此对美国的医疗制度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医疗制度在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医疗制度的优势及弊端等等问题都不能实现有效认知,而理解这部分内容又是教学中进行中美医疗制度比较的关键前提。...

查看更多>

(一) 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总书记怎么说】

70年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查看更多>
张树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修昔底德陷阱”与中美关系

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破解思路 讲述素材

(1)“修昔底德陷阱”是否适用于当今的中美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与美国是否必然会发生战争?

(2)若美国一直持续不断地打压中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持续增长40余年,并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实力的兴起和中美双方力量日益接近,美国学者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概念,并且将其用来分析中美关系,认为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必将与美国发生战争。

查看更多>

(1)向学生讲授清楚“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历史现象而非是一个历史规律。

(2)向学生讲授清楚随着全球联系的加强和核武器的问世,守成国与崛起国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3)向学生讲清楚近年来美国对华制裁加剧的同时双方还存在着密切广泛的联系,中美之间不可能走向战争。

(4)向学生讲清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取决于中国能否做好自己的事。

(1)“修昔底德陷阱”的内涵

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最早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创始院长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具体指的是一国(崛起国)在崛起过程中引起世界体系中原有主导者(守成国)的恐惧,从而招致后者遏制乃至攻击的可能。其名称来源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对这场战争原因的分析:“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 古往今来,确实有很多新型大国与守成大国因为大国权力的更替而发生战争,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查看更多>
张加才

北京语言大学

为什么台湾经常闹“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之类的笑话?

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破解思路 讲述素材

台湾电视节目屡次出现“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大陆人吃不起咸菜”等雷人笑话,虽然事后有各种辩解,但始终让人难以释怀。实际上,这对两岸人民之间的互信与好感,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大陆人因此认为:台湾人大多是“井底之蛙”。

问题1:为什么在两岸交流如此频繁的时代,台湾人还会认为大陆如此贫穷落后?

问题2:或者明知这些说法与事实不符,为什么还有台湾人选择宁可相信呢?

1.台湾社会运行与大陆存在一定差别,由于各种原因,大陆高校学生去过台湾的目前还很少,对台湾地区社会思潮、选举制度和媒体运行情况不甚了解。

2.这个问题在更深的层面上,涉及多学科知识,需要向非专业学生提供一些专业分析工具或讨论模型,以便将来遇到对同类现象或事件时,能举一反三。

从媒体爆出雷人言论的动因分析出发,通过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提供的学理分析框架,阐释此类现象或事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可参考的理论主要有:

1.“媒介依存”理论。

...

查看更多>

台湾地区媒体涉大陆节目经常语出惊人,频繁爆出诸如“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大陆人吃不起榨菜”之类的雷人言论。深究起来,其中包含着复杂的思想、政治、社会以及媒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简单地归为“媒体笑话”而等闲视之。现将原因逐条分析如下:

...

查看更多>
李立

北京联合大学

“一国两制”为什么在澳门的实践很成功,在香港却出现一些问题?“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经验能否运用到台湾?

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破解思路 讲述素材

1.香港发生了诸如“占中”“反修例”暴乱等事件,而澳门却很稳定。

2.香港部分年轻人为什么“反中”,对祖国不满,甚至不爱国?

3. 澳门回归后经济发展很快,而香港却发展较慢?

4. 澳门绝大多数市民都很爱国,而香港相反?

5. 为什么西方敌对势力利用香港来搞乱中国,而澳门却不能利用上?

6. 为什么香港回归时,英国搞了很多小动作,挖坑埋雷,制造很多麻烦。而澳门回归时,葡萄牙心甘情愿归还中国,还配合中国做好回归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 分析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的现实情况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差别?。

2. 剖析香港“占中”“暴乱”等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

3. 分析“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经验为什么不能运用到台湾?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从学生考虑问题的视角,分析“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实践中出现的差别,既要说明回归后,“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总体上是成功的;但也不回避问题,要分析香港回归后出现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后期出现的“占中”“暴乱”等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香港出现的问题,从国际和香港内部;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坚信“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一国两制”为什么在澳门很成功,在香港却出现一些问题?这要从香港、澳门的殖民历史、回归谈判、成功实践、现实情况等方面来分析。

(一)香港和澳门的殖民历史

香港、澳门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据文字记载,早在2200多年前,秦朝就设置南海郡,管辖香港和澳门,自此,香港和澳门就在中国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

香港和澳门被割让是中国国力江河日下,清王朝腐败无能逐步衰败所造成的恶果。...

查看更多>
李厚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如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破解‘世界之问’的中国方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破解思路 讲述素材

学生在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时,有一些困惑: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它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有什么特别的贡献?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超越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的狭隘思维?

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共同解决各种世界性问题?

教学过程中,难点在于:

第一,如何讲清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

第二,讲清楚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

第三,讲清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的路径是什么,如何实践。

解决以上问题,其思路在于:

第一,认真梳理重要理论文献和新闻报道,整理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发展历程和具体内涵。

第二,认真比较人类命运共同体跟西方社会的其它理念之间的区别,找出重大理论价值和意义。

第三,结合当前具体的事例,认真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智慧和成功经验。

当今世界,全球化既加快了世界市场资源流动,也加快了人类信息沟通,使每个人都成为全球体系的一员,但与此同时,全球化也与民族国家固守领土分界、地缘对峙的政治逻辑产生了深刻矛盾。面对矛盾,一些国家采取了功利主义态度,于己有利的事情则积极踊跃参与,“上蹿下跳”,于己无利的事情则避之唯恐不及,“退群毁约”,甚至在面对公共危机时以邻为壑,“转嫁栽赃”。这种态度不仅不利于全球性难题的解决,甚至会加重灾难的蔓延。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更凸显这种态度的短视。...

查看更多>
张明明

中国石油大学

“一带一路”是不是对外撒钱和扩张,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吗?

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破解思路 讲述素材

1.时代背景:“马歇尔计划”产生于20世纪的40年代,“一带一路”产生于21世纪初。“马歇尔计划”和“一带一路”各自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具体内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和中国的“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具体的行动表现?

3.异同之处:为什么有人会提“一带一路”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为什么不能断定“一带一路”就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查看更多>

1.厘清“马歇尔计划”和“一带一路”各自产生的时代背景、具体内容、采取的行动策略、实施效果等。

2.对比“马歇尔计划”和“一带一路”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挖掘二者最本质的区别。

3.从国际政治格局、国家利益、国际发展等视角阐释“马歇尔计划”和“一带一路”各自背后所隐含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利益诉求。

4.引导学生抓住核心要点,辨析一些网络错误观点,做到明辨是非。

5.借此“一带一路”是不是对外撒钱和扩张,是否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这一问题,挖掘“马歇尔计划”对“一带一路”的启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在新时代开展的对外交往实践。

1.利用教材知识点,从多元对比视角出发,结合具体事件绘制“马歇尔计划”和“一带一路”的区别图。...

查看更多>

1.播放《“一带一路”是中国马歇尔计划吗?》视频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88984976637609765.html,引出话题。

2.分析“一带一路”倡议被称作“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历史由来。

...

查看更多>
祝志男

首都师范大学

党是怎样做到既讲“两个维护”又发扬党内民主的?

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破解思路 讲述素材

部分学生认为两者矛盾,很难兼顾;如突出权威和“维护”,会不会使党的事业发展陷入“一言堂”,丧失党内民主,缺乏生机和活力?强调集中是不是对自由精神的禁锢,对专制集权的死灰复燃?

厘清两者的相辅相成

两者不是泾渭分明,而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优势

何谓“两个维护”?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两个维护”是一个统一体,做到“两个维护”,就是广大党员要讲核心、知看齐、重权威,在新时代贯彻好民主集中制,使党中央成为全党的大脑和中枢,发挥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洪荒伟力,全党真正形成“群力谁能御,齐心石可穿”的大好局面。

何谓党内民主?就是全体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当家做主的权利以及平等地享有参与管理和决定党内事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党员的“主人翁”意识。...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