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实践传承路专题 返回首页

做文化传承先锋,走美育实践新路。2014-2023,“艺先锋·艺实践”实践团秉持“传承文化、服务人民”的初心,走出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的新路、一条校地美育合作交流的新路、一条普惠大众的艺术支教新路。他们将艺术带进村巷阡陌,将足迹印在祖国大地,在一线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

十年来,已有累计500余名实践师生参与。项目师生奔赴福建、湖南、河南、陕西、四川、云南等十几个省份、上百个县区,深入学习了提线木偶、湘西木叶、打溜子、河南坠子、安塞腰鼓、陕北民歌、回族比伯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拜访了100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运用自身艺术特长,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举办雅俗共赏、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深刻表达出当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

呼麦

沃尔铁克

塔塔尔族“撒班节”民族传统

哈萨克民族音乐

花儿

敦煌曲子戏

敦煌舞

敦煌曲子戏

敦煌舞

花儿

面塑艺术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

秧歌戏

延庆竹马

旱船

常山战鼓

正定高照

正定竹马

河北梆子

铜器

晋剧

结艺

文物修复

长子鼓书

上党八音会

壶关秧歌

陕北民歌

安塞剪纸

安塞腰鼓

陕北说书

童寺唢呐

金钱板

四川清音

川剧

盐场号子

麒麟灯舞

荣县农民漫画

长山锣鼓

彝族烟盒舞

海菜腔

花腰彝歌舞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四弦舞乐

花灯戏

芦笙舞

彝族丝竹乐

木版年画

民间剪纸

信阳民歌

黄河号子

火龙舞

湘剧

花鼓戏

湖南皮影戏

湘绣

土家族织锦技艺

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刘三姐传说

山歌

彩调剧

苗族蜡染

苗族传统服饰和刺绣

南湖采菱歌

箍木桶

海盐滚灯

海盐骚子&塘工号子

葫芦烙画

木偶戏

南音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14年7月  河南

木版年画民间剪纸信阳民歌黄河号子 火龙舞

艺先锋队员们的第一站来到了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在河南,同学们7天辗转三个城市,抚摸过木版年画与民间剪纸的纹路、唱响悠远嘹亮的信阳民歌和黄河号子、欣赏了热情欢快的火龙舞,感受到了孕育在艺术中的中原人民的豪爽与热情。团员们还于当地进行了艺术支教,让艺术之花开遍祖国大地。

2014年7月  湖南

湘剧花鼓戏湖南皮影戏湘绣 土家族织锦技艺

在湖南感受别样细腻的湘味艺术。同学们走入各大剧院剧场,聆听婉转动人的湘剧与花鼓戏、观赏与学习栩栩如生的湖南皮影戏。湖南知名的湘绣与土家族织锦技艺也让同学们感叹于非遗传承人们的用心与技术。

2015年7月  四川荣县

长山锣鼓麒麟灯荣县农民漫画

这里是人民大学老校长吴玉章的故乡,在老校长故居前,大家用歌声表达了对老校长的追忆,向当地留守儿童教授了艺术启蒙教育课程。行动小组冒着酷暑,翻山越岭走进村户家中,观摩学习了当地独具特色的长山锣鼓、麒麟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访了人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荣县驻地。

2015年7月  陕西清凉山

陕北民歌安塞剪纸安塞腰鼓陕北说书

陕北公学旧址上,清凉山的窑洞前,人大学子与腰鼓演员一同表演腰鼓舞,学生艺术团排演校歌联唱节目,向革命圣地致敬,抒发家国情怀。行动小组走访多个艺术展馆、深入乡野,寻访到陕北民歌、安塞剪纸等非遗传承人,既加深了对陕北文化的认识,也坚定了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2015年7月  陕西清凉山

陕北民歌安塞剪纸安塞腰鼓陕北说书

陕北公学旧址上,清凉山的窑洞前,人大学子与腰鼓演员一同表演腰鼓舞,学生艺术团排演校歌联唱节目,向革命圣地致敬,抒发家国情怀。行动小组走访多个艺术展馆、深入乡野,寻访到陕北民歌、安塞剪纸等非遗传承人,既加深了对陕北文化的认识,也坚定了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2016年7月  甘肃庆阳、兰州、会宁

敦煌舞敦煌民乐

“艺先锋·艺实践”艺术公益行动小组踏步祖国西北,先后赴甘肃庆阳、兰州、会宁、敦煌开展艺术公益行动。队员们寻访学校旧址,追忆校史,感受历史的厚重;排演公益演出,为当地老人和儿童奉上精彩的音乐与舞蹈表演;欣赏非遗艺术,体验学习敦煌舞、敦煌民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莫高窟前、鸣沙山下,队员们的脚步印刻着他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决心。

2016年7月  甘肃庆阳、兰州、会宁

敦煌舞敦煌民乐

“艺先锋·艺实践”艺术公益行动小组踏步祖国西北,先后赴甘肃庆阳、兰州、会宁、敦煌开展艺术公益行动。队员们寻访学校旧址,追忆校史,感受历史的厚重;排演公益演出,为当地老人和儿童奉上精彩的音乐与舞蹈表演;欣赏非遗艺术,体验学习敦煌舞、敦煌民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莫高窟前、鸣沙山下,队员们的脚步印刻着他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决心。

2016年8月  山西长治

长子鼓书上党八音会壶关秧歌

人大前身北方大学位于山西长治,小组成员前来重温先辈求学历程,并为当地民众表演红色文艺节目,传承革命精神。在“曲艺之乡”长子县,行动小组拜师学艺,与非遗传承人共同演绎长子鼓书经典作品选段,也了解了同为长治特色的上党八音会和壶关秧歌。活动期间,成员积极开展艺术支教,在孩子们心中播下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种子。

2016年夏  河北正定

常山战鼓正定高照

在西柏坡村,行动小组寻访革命历史,重温西柏坡精神;在子龙广场,露天公益演出把艺术送到基层一线;在人大前身华北大学旧址,人大人过往艰苦奋斗的故事感染了每一个人;在南楼村,暑假夏令营的开设拓展了孩子们对美的理解;在正定县城,小组成员近距离感受和学习常山战鼓,领略杂技风采。

2016年夏  河北正定

常山战鼓正定高照

在西柏坡村,行动小组寻访革命历史,重温西柏坡精神;在子龙广场,露天公益演出把艺术送到基层一线;在人大前身华北大学旧址,人大人过往艰苦奋斗的故事感染了每一个人;在南楼村,暑假夏令营的开设拓展了孩子们对美的理解;在正定县城,小组成员近距离感受和学习常山战鼓,领略杂技风采。

2017年7月  北京延庆

旱船永宁南关竹马

延庆旱船历史悠久、形式多样,行动小组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了解旱船表演背景,并亲身感受旱船意蕴;南关竹马基于经典史实,形象生动,在老师讲解之余,小组成员热烈讨论,提出了对于传承文化方式的看法。活动过程中,行动小组还完成了多种形式的艺术支教,并在小学和敬老院举行了公益表演,受到广泛好评。

2018年7月  福建

客家土楼提线木偶泉州南音

在漳州,队员们走进云水谣古镇,参观历史悠久、形制多样的土楼,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各大分团的同学发挥专长普及艺术知识,带领孩子们体验乐器演奏、舞蹈手位、和声演唱等,并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黑熊保护课堂。最后,队员们为当地500多名师生献上精彩的公益演出,中国人民大学2018届毕业生正兴学校校友魏智武受邀到场。

在泉州,行动小组于开元寺中轴线感受历史文化底蕴,近距离学习泉州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队员们在观看木偶戏演出后与艺术家深入交流,通过体验操作加深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理解。在南音艺苑,优美的泉州南音使队员们陶醉,民乐团和合唱团的同学更对管弦乐器和独特唱法展示出极高兴趣。

2018年7月-8月  北京门头沟

苇子水村秧歌戏

我们的队伍受到当地两位书记的热烈欢迎,“九龙戏金盆”的美誉为秧歌戏诞生地的苇子水村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队员们通过演出和影音资料,深入认识了秧歌戏“九腔十八调”的独特魅力。走出村礼堂后台,行动小组为村中孩子们带去生动而深刻的艺术支教,并与当地秧歌戏团共同奉上一场精彩的公益演出。

2019年8月  北京通州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面塑艺术

在通州区文化馆,艺先锋队伍的同学们与通州运河船工号子传承人常富尧进行了深度对谈。老先生为队员们讲述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的起源与发展,并展示了自己负责编纂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好似把震天号声送至队员们耳边。第二天,队员们由面塑大师汤子博的故事开始,在面人汤艺术馆欣赏了精美绝伦的面塑作品,并跟随当地面塑传承人体验面花制作,在切身体验中加深了对民俗艺术的敬畏与欣赏。

2019年7月  云南元江

棕扇舞彝族歌曲彝族乐器四弦花灯戏芦笙舞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的留守儿童问题牵动着队员们的心,他们用自己擅长的艺术形式向小朋友们展示了精彩艺术世界的一角。行动小组了解到,孩子们每周都可以跟随学校邀请的民间艺人学习非遗艺术,并被他们歌舞的热情深深感染。奋战在一线的文化传承工作者的故事令队员们感动,也坚定了他们守护非遗文化的决心。

2019年7月  甘肃定西

花儿

定西市渭源县香卜路村是国家重点扶贫村,在这里,实践团员们参观了当地的中药种植基地、能源扶贫等重点扶贫项目,并深入贫困户的家中进行访谈,了解当地的脱贫攻坚情况。同时,实践团员们结合自己的艺术特长,为村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团员们在香卜路村领略了生动的生活画卷,也更加坚定了肩头的责任。

2020年8月  云南怒江兰坪

海菜腔烟盒舞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四弦舞乐

在地处“三江之门”的兰坪县,实践团员们与当地多个民族的村民一起开展了精彩纷呈的文艺汇演。行动小组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共同学习极具特色的海菜腔、烟盒舞非遗文化。团员们还来到普米县博物馆,深入基层与当地村民交流,了解兰坪县的丰富历史与生机勃勃的发展现状和艺术教育情况。

2020年8月  云南怒江兰坪

海菜腔烟盒舞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四弦舞乐

在地处“三江之门”的兰坪县,实践团员们与当地多个民族的村民一起开展了精彩纷呈的文艺汇演。行动小组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共同学习极具特色的海菜腔、烟盒舞非遗文化。团员们还来到普米县博物馆,深入基层与当地村民交流,了解兰坪县的丰富历史与生机勃勃的发展现状和艺术教育情况。

2020年8月  云南怒江兰坪

海菜腔烟盒舞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四弦舞乐

在地处“三江之门”的兰坪县,实践团员们与当地多个民族的村民一起开展了精彩纷呈的文艺汇演。行动小组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共同学习极具特色的海菜腔、烟盒舞非遗文化。团员们还来到普米县博物馆,深入基层与当地村民交流,了解兰坪县的丰富历史与生机勃勃的发展现状和艺术教育情况。

2020年8月  四川成都

四川清音童寺唢呐金钱板川剧盐场号子

在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研究院,行动小组了解了非遗文化四川清音,学习了其中的精彩唱段。实践团员们再次回访吴玉章老校长的故乡,了解老校长的传奇生平与青春热血,深切体会老校长的宏伟志向和伟大精神。此后,团员们为当地村民带来了精彩的文艺演出,更坚定了自己追求艺术、传递艺术的决心。

2021年7月  浙江嘉兴

南湖采菱歌塘工号子海盐滚灯箍木桶葫芦烙画

在中国共产党伟大航程开启之地,团员们游览湖心岛、参观红船、走进南湖革命纪念馆,感受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团员们在自发组织党史讲解,团内的党员和预备党员面向党旗庄严宣誓。此后,行动小组来到沈钧儒故居,缅怀革命先烈、体会革命精神。最后,团员们观摩学习了南湖采菱歌非遗文化,并拜访了非遗传承人。

2021年7月  浙江嘉兴

南湖采菱歌塘工号子海盐滚灯箍木桶葫芦烙画

在中国共产党伟大航程开启之地,团员们游览湖心岛、参观红船、走进南湖革命纪念馆,感受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团员们在自发组织党史讲解,团内的党员和预备党员面向党旗庄严宣誓。此后,行动小组来到沈钧儒故居,缅怀革命先烈、体会革命精神。最后,团员们观摩学习了南湖采菱歌非遗文化,并拜访了非遗传承人。

2021年7月  浙江嘉兴

南湖采菱歌塘工号子海盐滚灯箍木桶葫芦烙画

在中国共产党伟大航程开启之地,团员们游览湖心岛、参观红船、走进南湖革命纪念馆,感受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团员们在自发组织党史讲解,团内的党员和预备党员面向党旗庄严宣誓。此后,行动小组来到沈钧儒故居,缅怀革命先烈、体会革命精神。最后,团员们观摩学习了南湖采菱歌非遗文化,并拜访了非遗传承人。

2022年8月  河北

注:这条线路没有非遗学习,可以重点强调重走校史路

在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5周年之际,“艺先锋·艺实践”团队选择来到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旧址,回顾中国人民大学从风雨走来一路发展至今的红色校史。短短的一周里,实践团队向历史寻音,向未来眺望:在红色革命基地追忆西柏坡所承载的浩荡岁月,在塔元庄回望乡村振兴大潮下一个村庄成长的几十年时光,在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校址唱出中国人民大学的过往,在正定的古建筑群里看历史的盛大和沧桑……成员们让艺术盛放于乡土,也将爱国情怀镌刻心间。

2022年8月  河北

注:这条线路没有非遗学习,可以重点强调重走校史路

在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5周年之际,“艺先锋·艺实践”团队选择来到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旧址,回顾中国人民大学从风雨走来一路发展至今的红色校史。短短的一周里,实践团队向历史寻音,向未来眺望:在红色革命基地追忆西柏坡所承载的浩荡岁月,在塔元庄回望乡村振兴大潮下一个村庄成长的几十年时光,在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校址唱出中国人民大学的过往,在正定的古建筑群里看历史的盛大和沧桑……成员们让艺术盛放于乡土,也将爱国情怀镌刻心间。

2022年7月  广西融水雨卜村

山歌苗族蜡染彩调剧

在风景秀丽的雨卜村,团员们走进剧场、博物馆,沉浸式感受广西特色“刘三姐”山歌文化,学习、感受苗族蜡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团员们深入基层,进行公益演出,访谈村干部、村民,给当地的小朋友们带来艺术启蒙,探寻生活故事、献策乡村振兴。

2022年7月  广西融水雨卜村

山歌苗族蜡染彩调剧

在风景秀丽的雨卜村,团员们走进剧场、博物馆,沉浸式感受广西特色“刘三姐”山歌文化,学习、感受苗族蜡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团员们深入基层,进行公益演出,访谈村干部、村民,给当地的小朋友们带来艺术启蒙,探寻生活故事、献策乡村振兴。

2023年7月  山西大同

铜器结艺晋剧文物修复

在历史悠久的大同,团员们学习了解大同铜器、结艺、晋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修复技艺,参观云冈石窟、大同博物馆,感受民族交融与历史积淀。团员们参访了黄花产业园与坊城新村,进行艺术支教,于古韵中感受新生。

2023年7月  山西大同

铜器结艺晋剧文物修复

在历史悠久的大同,团员们学习了解大同铜器、结艺、晋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修复技艺,参观云冈石窟、大同博物馆,感受民族交融与历史积淀。团员们参访了黄花产业园与坊城新村,进行艺术支教,于古韵中感受新生。

2023年8月  新疆塔城

民族传统艺术

在广袤的边疆大地,实践团员体会多元的民族文化,学习民间传统艺术,参观博物馆,领略音乐与舞蹈的魅力。团员们对话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走进乌苏一中,携手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分团,与当地学生交流艺术感受、分享学习经验,唱响民族团结之歌。

2023年8月  新疆塔城

民族传统艺术

在广袤的边疆大地,实践团员体会多元的民族文化,学习民间传统艺术,参观博物馆,领略音乐与舞蹈的魅力。团员们对话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走进乌苏一中,携手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分团,与当地学生交流艺术感受、分享学习经验,唱响民族团结之歌。

经历了一天的调研,我觉得我和村民们已经成为了朋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把小我融入大我,从人民中来,就要走进人民中去,用自己的力量为人民办实事、谋福祉。助力乡村振兴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一项值得一直坚持下去的事业。

——2020级经济学院 高铎源

我们在联丰村的乡村培育中心进行了一场艺术公益演出。演出效果很好,在演出结束我们准备离开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培训中心是一座很有设计感的建筑,中间是一个露天的水池。我们所有人都坐在房间里,窗外的风景逐渐变得模糊,看着雨水从屋子中间的瓦片上留下来,汇聚在水池里。屋子里很安静,小朋友们也不吵闹了,只有风声,雷声和水滴轻击湖面的声音。这一切让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是高雅艺术走进人民的一次鲜活的尝试。

——2019级经济学院 王煜堃

一段社会实践总是不会结束得很彻底的。我会走在路上突然无来由地哼起华北大学的校歌,想起我们在那块刻着“华北大学”的石头前顶着大太阳高声歌唱;会吃着饭想起参观过的示范园智慧农场:立体农业园里的蔬菜架大概还在昼夜不停地转吧,青色的木瓜熟了吗?还记得那一大桌逼真的3D打印食物模型,不知看馋了多少远观的人,定格着塔元庄村数十年的发展进程,和“民以食为天”视角下乡村振兴带来的民众的幸福;会练着琴忆起演出那天的舞台,在乡土村庄的演出总有一种别样的纯粹,观众和表演者间并没有太严格的界线。表演完的我可以下台和村民唠嗑,台下的小姑娘也可以在随着旋律舞动的过程中成为演出的亮点。我们都是一样的人,在音乐里创造和释放,让艺术的交流饱含真挚和热忱。可能,每一段经历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经历本身,更在于当它被掰开揉碎融进了自己的生活时,它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我之为我的一部分。我们将历史融入记忆,于是便不会迷失;将回忆融于现实,于是便更懂悲喜。看过很多地方,听过很多故事,遇见很多人,在实践中沉淀下来,便是脑海中更加明朗的历史和未来。我想,这大概就是社会实践之于我的意义吧。

——2021级商学院 张邹灵

参观华北大学与华北联合大学校址,让我理解中国人民大学走过的风雨历程和重要的历史地位,让我更加为自己是一位陕公人、人大人而自豪;参观西柏坡革命圣地,回望中国共产党红色革命之路,让我更加坚定了做一名爱党爱国的中共党员的决心;参观乡村振兴典范——塔元庄,了解农业、养老、旅游三合一产业,让我认识了乡村振兴的新方向……这次研学还让我完成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即兴做主持人、第一次在众人表演脱口秀。除此之外,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河北的这些天里,我们一起吃饭、一起参观,一起深夜排练,为乡亲们准备节目。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给这份旅途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未来,这份记忆在我的心中也会如同黄金般闪耀。

——2020级外国语学院 高梓闻

大同之行于我而言是一场深刻的文化之旅。除了探访非遗,我们也参观了云冈石窟、博物馆等。我怅然,现代科技竟无法还原出千年前工匠一凿一刻出的浮雕,世人只能在它消逝前用数字记忆贮存它的风貌。我欣喜,大同铜器从与盘扣自北魏传承至今,跨越千年,我们仍能与古人们同频共振,与他们使用同样的器具,穿戴同样的饰品。在大同,我见证了这座历史古城如何利用文化底蕴,与时俱进、传承发展,不断迸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华夏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而我们青年者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应当行走中国,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心感应时代脉搏,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永世传承,让中国精神永远闪耀穹顶之上。

——2021级环境学院 陈芷萱

非遗物质如何让人民感兴趣,如何让人民了解其蕴含的独特美学和价值,是在非遗物质保护和非遗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此次艺先锋山西之旅,我对于晋剧院的一次访谈印象格外深刻。晋剧有其独有的魅力和特点,生旦净末丑不同角色的背后是戏剧从业者从小训练出来的童子功和无法计量的默默付出。但是戏剧的鲜为人知让戏剧的演出机会越老越少。这些非遗传承人的付出与收获严重的不成正比,与明星演员的工资相比较来看,戏剧从业者的工资甚至很难养活一家人的生存。和当地晋剧剧院的主任交流后,发现剧院也正在一步一步的探索如何赶上互联网的潮流,让晋剧和融媒体进行结合去走进大众的视野、进入大众的生活。“晋剧到底应不应该有门槛?”是晋剧院主任在进行晋剧和网络小短剧相结合的新模式的尝试中产生的思考。人们想到戏剧,不论是京剧豫剧还是晋剧,都会觉得戏剧是远离民众生活,高高在上,普通民众很难听懂并理解的一种艺术文化。民众会觉得生活与晋剧等戏剧是割裂开的,是有距离感的。这种割裂感来源于晋剧中的方言、专业的技术动作、难以透视的剧目名称以及舞台背景。但是当把专业的晋剧语汇摒弃,用白话文取而代之,去除舞台搭建转而使用高级的摄像机进行艺术呈现,晋剧好像失去了她原有的味道,失去了她的的灵魂与核心。这样的晋剧还是晋剧吗?这样传播的晋剧是否会引起民众的误解?这样的晋剧是否值得我们传播?在此番尝试的过程中,晋剧院产生了无数的问题和迷惑。尽管如此,迈出了这种文化创造性转变的一步仍然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发展过程,未来仍然要继续探索传统老文化与新时代新技术新思想的结合。这次访谈我也深刻的体会到简单的一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付诸于行动是多么的不易。“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此次活动后给我的感受不再是一句空空的口号,而是一句文化传承在实践层面的方法论。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不仅需要一代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坚守初心,更需要青年人与大学生做好创新与宣传工作,让非遗文化进入人民视野,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2022级劳动人事学院 孙露伊

作为一名中共党史党建学院的本科生,我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印象深刻。“两个结合”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想,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互动关系。马克思主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其民族化的特色。此次“艺先锋”团队走进新疆塔城地区,团队成员们体验了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等多民族的非遗文化,现场观看了惟妙惟肖的沃尔铁克山羊舞表演、惊诧于同时发出两种声音的呼麦艺术,深刻地认识到各民族团结有如石榴花开,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020级中共党史党建学院 郭宗昊

作为生长在这里的我,在看到如油画般的塔城地区时,内心向往着深入探索。在油画展览馆,迎接大家的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油画作品。艺术家们通过色彩和线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塔城的美丽风光和丰富文化。站在画面前,我仿佛置身于每幅作品的世界,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在手风琴展览馆,手风琴的温暖音色和舞蹈的节奏相互呼应,让我们在欢笑声中感受着音乐和舞蹈的魅力。在民族乐器展览馆,琴弦被拨动出悦耳的旋律,精美的乐器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我在艺术中体验家乡,在艺术中更加坚定地想要建设自己的家乡,让一切流光溢彩能够肆意绽放。

——2022级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古丽娜孜

做文化传承先锋,走美育实践新路。八月盛夏,我们跨越大半个中国,将“艺先锋·艺实践”的旗帜插在新疆塔城的大地上,在祖国的西部边境学习非遗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感受民族魅力,领悟为民情怀。塔城地区地大物博、文化多样,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民族文化。我们来到乌苏市西大沟镇艾力其村,拜访呼麦艺术非遗传承人达力尕和沃尔铁克艺术传承人青山,学习蒙古族和哈萨克族传统民间艺术;来到塔城市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塔塔尔族“撒班节”传承人再屯娜·卡利穆瓦(也称“洋婆婆”),了解中国境内人口最少民族的特色节日传统;来到额敏县与哈萨克族舞者和冬不拉乐器演奏者交流,在舞蹈和音乐中加深文化印象……我们在蓝天白云下围坐草原,和着呼麦歌声的节奏拍掌,传承人高低声部交织融合的声音诉说着蒙古族英雄江格尔的史诗,低沉厚重的嗓音中流露出对家园深沉的依恋和热爱——这是属于这片土地的声音,是这片土地上生长出的人民的艺术。两位传承人热情地与我们探讨乐器发声原理,向我们介绍“沃尔铁克”精妙设计的由来,并表达对传统艺术传承的寄托与期待。文化的传承需要内生动力,如何创造条件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文化充满生机活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与塔塔尔族“撒班节”传承人“洋婆婆”的交流中我有了新的答案。我们了解到“撒班节”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歌唱、舞蹈、乐器、糕点等十几项,而“洋婆婆”以传统糕点制作手艺为突破口,建立起“洋婆婆食品坊”品牌,以民族美食为媒介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塔塔尔族文化,从而扩大民族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洋婆婆”说:“民族文化不仅要保护,更要传承。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将其文化价值发扬光大,也要挖掘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这些价值是非遗文化与时代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条件。”创新方式、拓宽途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历史、焕发生机、创新内涵,是在文化保护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两个结合”,提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正是“艺先锋·艺实践”实践团十年来思考和践行的重点。“艺先锋·艺实践”活动中,我们在一线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亲身实践和近距离访谈了解现存问题,用实际行动表达出青年学子对文化传承与发扬的积极态度,始终肩负使命,不断砥砺前行。

——2021级经济学院 黄殊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