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课堂”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贯彻党中央“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和“三全育人”要求,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而启动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田野课堂不是实习和实践教学的加强版,而是对高校特别是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全要素、全环节、今全流程的再造和重组。

田野课堂秉持“全人教育”理念、锚定“气质养成”目标、厚植“隐形书院”手段,着力克服传统“车间课堂”模式在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内容和逻辑上都高度封闭的不足,致力于通过扎根真实、鲜活、开放的社会现场,推动田野与课堂的有机循环、迭代生长,切实培养人格完整健康、家国情怀深厚,富有判断力、决断力和完成力的高素质人才。

(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已更名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下同)

田野课堂签约仪式

田野课堂在山东曲阜

田野课堂在陕西延川

田野课堂在山西昔阳

田野课堂在广西靖西

田野课堂在新疆

田野课堂在浙江台州

田野课堂在四川成都

实境教学

实务课程

实战课堂

实际成果

实在友谊

深入田野现场的学术实训活动,完整体验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流程

与基层干部、老百姓面对面交流,在开放而真实的环境中打开新视野、获得真知识。

在老师全程指导下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学术训练,专业导师与实践导师、指导教师与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学段学生之间围绕实际问题现场切磋。

同吃同住同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建立起朋友圈;召开田野课堂交流大会,不同基地之间建立起朋友圈;建立田野课堂教学联盟,不同高校之间建立起朋友圈。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高质量学术报告、高水平的资政报告、有深度的田野笔记、有温度的田野纪录片。

与基层干部、老百姓面对面交流,在开放而真实的环境中打开新视野、获得真知识。

深入田野现场的学术实训活动,完整体验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流程

在老师全程指导下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学术训练,专业导师与实践导师、指导教师与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学段学生之间围绕实际问题现场切磋。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高质量学术报告、高水平的资政报告、有深度的田野笔记、有温度的田野纪录片。

同吃同住同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建立起朋友圈;召开田野课堂交流大会,不同基地之间建立起朋友圈;建立田野课堂教学联盟,不同高校之间建立起朋友圈。

在老师全程指导下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学术训练,专业导师与实践导师、指导教师与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学段学生之间围绕实际问题现场切磋。

与基层干部、老百姓面对面交流,在开放而真实的环境中打开新视野、获得真知识。

深入田野现场的学术实训活动,完整体验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流程

同吃同住同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建立起朋友圈;召开田野课堂交流大会,不同基地之间建立起朋友圈;建立田野课堂教学联盟,不同高校之间建立起朋友圈。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高质量学术报告、高水平的资政报告、有深度的田野笔记、有温度的田野纪录片。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高质量学术报告、高水平的资政报告、有深度的田野笔记、有温度的田野纪录片。

与基层干部、老百姓面对面交流,在开放而真实的环境中打开新视野、获得真知识。

在老师全程指导下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学术训练,专业导师与实践导师、指导教师与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学段学生之间围绕实际问题现场切磋。

深入田野现场的学术实训活动,完整体验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流程

同吃同住同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建立起朋友圈;召开田野课堂交流大会,不同基地之间建立起朋友圈;建立田野课堂教学联盟,不同高校之间建立起朋友圈。

同吃同住同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建立起朋友圈;召开田野课堂交流大会,不同基地之间建立起朋友圈;建立田野课堂教学联盟,不同高校之间建立起朋友圈。

与基层干部、老百姓面对面交流,在开放而真实的环境中打开新视野、获得真知识。

在老师全程指导下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学术训练,专业导师与实践导师、指导教师与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学段学生之间围绕实际问题现场切磋。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高质量学术报告、高水平的资政报告、有深度的田野笔记、有温度的田野纪录片。

深入田野现场的学术实训活动,完整体验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流程

地域
人才
内容
1996
“当代中国生活史
与社会变迁”调查
2003
中国综合社会
调查CGSS
2011
中国老年追踪
调查CLASS
2012
定县社会
再调查
2013
中国教育追踪
社会调查CEPS
2017
正式提出“田野课堂”
教学改革构想
2018
部署教学基地
 
2019
田野课堂"1.0"时代:
院内试点
2022
田野课堂"2.0"时代:
全院推广
2023
田野课堂"3.0"时代:
全面开放

2019田野课堂“1.0”时代 院内试点

  • 2019年开始,在社会学系本科生中试点
  • 河北定州、山东曲阜、浙江台州
  • 近200名学生、30余名教师
  • 2021年10月,举办 “第一届田野课堂交流大会”

2019田野课堂“1.0”时代 院内试点

  • 2019年开始,在社会学系本科生中试点
  • 河北定州、山东曲阜、浙江台州
  • 近200名学生、30余名教师
  • 2021年10月,举办 “第一届田野课堂交流大会”

2019田野课堂“1.0”时代 院内试点

  • 2019年开始,在社会学系本科生中试点
  • 河北定州、山东曲阜、浙江台州
  • 近200名学生、30余名教师
  • 2021年10月,举办 “第一届田野课堂交流大会”

2019田野课堂“1.0”时代 院内试点

  • 2019年开始,在社会学系本科生中试点
  • 河北定州、山东曲阜、浙江台州
  • 近200名学生、30余名教师
  • 2021年10月,举办 “第一届田野课堂交流大会”

2019田野课堂“1.0”时代 院内试点

  • 2019年开始,在社会学系本科生中试点
  • 河北定州、山东曲阜、浙江台州
  • 近200名学生、30余名教师
  • 2021年10月,举办 “第一届田野课堂交流大会”

2019田野课堂“1.0”时代 院内试点

  • 2019年开始,在社会学系本科生中试点
  • 河北定州、山东曲阜、浙江台州
  • 近200名学生、30余名教师
  • 2021年10月,举办 “第一届田野课堂交流大会”

2019田野课堂“1.0”时代 院内试点

  • 2019年开始,在社会学系本科生中试点
  • 河北定州、山东曲阜、浙江台州
  • 近200名学生、30余名教师
  • 2021年10月,举办 “第一届田野课堂交流大会”

2019 田野课堂“1.0”时代 院内试点

  • 2019年开始,在社会学系本科生中试点
  • 河北定州、山东曲阜、浙江台州
  • 近200名学生、30余名教师
  • 2021年10月,举办 “第一届田野课堂交流大会”

2022 田野课堂“2.0”时代 全院推广

  • 2022年,覆盖到全院所有专业、所有学段学生
  • 同时,向经济学院、历史学院、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等有人才培养合作项目的学院学生开放

2023 田野课堂“3.0”时代 全面开放

  • 2023年4月,举行“第二届田野课堂交流大会暨中国社会调查新征程研讨会”
  • 田野课堂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
  • 面向全校所有学院、所有学段学生开放
  • 通过“行走中国”研学夏令营扩展至校外和海外
陕西延川
实践活动
调研主题
乡村振兴

内容提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自决胜全面脱贫以来,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顺利衔接逐渐受到关注,而产业振兴又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在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农村传统发展模式面临新挑战,由此而形成的农村产业融合的方式可以集中有限的生产要素,有效改变农村发展低水平均衡的现状,是解决当下难题,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优选路径。基于现有文献,结合实践调研,本小组归纳出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自下而上的自力更生型以及政府市场内外交互型三种模式,从资源禀赋和对策启示等角度,聚焦陕西省延川县,分析其农村产业融合现状,以期为理解乡村振兴和产业融合提供现实思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融合;路径选择;产业发展方式

红色文旅

内容提要:面向“十四·五”文旅发展关键期,延川县主动提出“工业强县、产业富民、旅游带动”三大战略,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全县经济转型升级。延川县具有较强的红色文旅资源禀赋,包括以作家路遥为代表的的山花文艺、以下乡知青为代表的的奋斗文化、以永坪会师为代表的的斗争精神和以甄家湾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当前延川县形成了以党委领导改革文化体制、非遗中心涵养文艺资源、文旅集团引导项目落地和文物保护长效机制为主的文化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红色文旅资源的开发呈现文化氛围浓厚、民俗文化有序传承、带头人物突出和产品生产销售个人化的现状。本小组经过近半个月的实地考察走访调研,总结出延川县红色文旅进一步发展存在的四个主要矛盾:原生态环境与商业氛围间的矛盾、旅游资源多样性与游玩体验针对性间的矛盾、传统发展思路与文旅发展新模式间的矛盾、区域文化相似性与特色化发展要求间的矛盾。并根据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相关研究,针对延川县红色的发展困境,提出打造游客友好型景区、促进内源和外源性资源融合发展、推动民俗文化转型发展、创新红色教育发展模式和更好发挥县城游客集散枢纽作用等五条实现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延川;红色文旅;内源性资源;外源性资源;民俗文化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内容提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是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必由之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战略意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是水的保护、关键是水的治理。当前黄河流域的协同治理存在治理机制缺乏整体协同性、生态保护缺乏领域协同性以及流域经济发展缺乏产业协同性等问题。文章选取位于黄河中游陕北黄土高原东部的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多中心理论视角从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协同及区域合力四个方面对该县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困境展开研究,发现延川县水资源治理工作的困境主要源于人员编制及资金结构有待优化、基础设施利用效率有待提高、环境监管执法机制有待完善、社会企业主体活力有待提升等多个方面。因而本文在结合当地水治理情况与治理特色的基础上,从治理层面出发为该县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这些对策与经验能否推广到其他地区的可行性仍需进行专项探讨。

关键词:水治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污水处理;协同治理

山西昔阳
实践活动
调研主题
村转居事宜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对晋中市昔阳县留庄社区的调研,整理了“村转居”的具体实施过程及其对原村庄和村民的影响。调研发现,“村转居”涉及多级部门认定,转型期间存在诸多模糊地带;在处理集体经济遗留问题时,社区在自行探索和政策引导中缓步前进;征地增加了集体和居民的收入,但长期待拆未拆的状态也使得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陷入停滞;户口性质的改变带来社会福利的变化,但“村转居”居民在医疗卫生和公办小学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仍存在一定差异。本文附录部分介绍了仿真花产业和留庄小学的基本情况,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田野课堂;“村转居”;集体经济;征地;社会福利

物业管理和居民服务

内容提要: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是否完全符合科层制的政府逻辑?随着基层治理的发展,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普遍化标志着治理层级的进一步下放,此时治理明显体现出行政性和日常性的双重性质。基于山西省昔阳县新建南路社区的调研,本报告表明,良善的治理有赖于负责基层治理的人员与居民的情感联系,而居民对社区的反馈或归属感高低同样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逻辑。这意味着关系主义取向在基层治理转型中的普遍性,以及法理之外情感治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昔阳县;基层治理;网格化;情感治理;关系主义

脱贫攻坚与产业振兴

内容提要:本报告基于对昔阳县赵壁乡川口村的田野调查,描述并分析乡村振兴在川口村的具体实践。报告首先讨论川口村的发展困境,接着梳理了各方主体在村庄开展的乡村振兴实践。随后,报告论述了乡村振兴中的矛盾实践,并将这些矛盾归结于乡村振兴中“发展”和“保护”的二重性。报告支持了发展文献中的既有观察:农村贫困不是前现代的静态现象,其形态为现代化进程所不断重塑。这一论断在乡村振兴中展现为集体土地流转与土地代耕、合作社经济与租赁经济、就业帮扶和乡村建设之间的具体矛盾。最后,我们对报告结论的普遍性进行讨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田野课堂;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发展;保护

广西靖西
实践活动
调研主题
县域治理

内容提要:兴边富民行动,是1999年由国家民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倡议发起的一项旨在振兴边境、富裕边民的边境建设工程。区县一级具有完整的机构设置,对各项政策的实际落实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田野调查通过参与观察、集体座谈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作为边境县级市,在区县发展中所遇到的政策自主性、人力资源紧缺、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困局,分析靖西市如何充分利用自然与社会资源提出“五篇文章”战略思想与各种工作办法,在兴边富民方面取得一系列发展成果。基于靖西市的个案研究有助于为其他边境县区的兴边富民行动提供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兴边富民;边境区县;县域治理

数字治理

内容提要:技术应用与国家治理不断互构互嵌,技术治理逐渐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县域作为国民经济基本单元,是技术下乡的重要实践场域,因此县域技术治理能力的考察至关重要。本文选取涉及G省J市七个领域的有关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分析其工作职能与技术治理工具发挥的作用,构建了技术治理过程中“中央统筹强度-地方主持力度-公众参与度”的三维模型,描述了技术治理在群众民生、社会运作等各方各面扮演的角色,并借助两个极端案例尝试解释不同场景的技术治理能力差异。

关键词:治理能力;场景化;社会参与;技术治理环境

县域财政与经济发展

内容提要: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财政与经济发展是政府职能履行的基础和保障。本文源于在靖西市的调研,首先介绍靖西市农业、工业、第三产业(贸易业、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并分析不同产业发展所存在的助力与约束。其次列举部分与经济发展相关的科层组织,然后描述经济发展中的科层组织运作过程。最后就靖西经济发展存在的“束缚”与“机遇”进行总结。

关键词:县域财政;经济发展;县域治理;靖西市

乡村振兴

内容提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性标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对于确认文化身份认同、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的实地调研,本文从理论依据、组织体系架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调查、策略建议四个层面出发,对于靖西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运作模式、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索,从而为我国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典型样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西市

公共服务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平稳转型的过渡时期。本小组通过对广西省靖西市组织部、乡村振兴局、市民政局、人社局、卫生健康局、医保局、妇联等单位;康城社区、化峒镇八德村、五权村、新靖镇河阳村等基层乡镇;壹心社工站、彩虹养老院等社会机构的调研,总结出靖西市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与经验。同时,就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建议。本报告余下部分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梳理靖西市公共服务供给的组织架构和方式; 第三部分从实施者和受惠者双重角度,就教育与就业、 医疗卫生服务、社会救助、住房改造服务(易地搬迁)四个方面,归纳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效与经验、总结政府与社会机构协作机制、评价政策可持续性以及存在的特色问题与困境。最后,第四部分总结经验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易地搬迁;社会服务

边境治理

内容提要:治国必治边。位于中国西南的靖西市是一个代表性的边境县,面临着典型的边县共治的情境,具体而言包含治理内容的叠加性、治理资源的紧缺性和治理主体的复杂性。本小组依托为期两周参与观察、座谈访谈、文本资料收集等所得信息,聚焦靖西市边境治理的内容与体系,归纳了边境治理的“靖西经验”,包括党建引领聚合力、专项基础两手抓、治理嵌入开新花、多元一体齐心干四块内容。随后,文章指出靖西市当前边境工作面临的四大难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从研究意义来说,文章从整体性、系统性的角度分析了边境治理的样貌,弥补了既有研究较为碎片化的不足,在实践上归纳了可推广的靖西市边境治理的成功经验,为其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也为其他边境县域提供了有效借鉴。

关键词:边境治理;治理经验;边境县;县域治理

浙江台州
实践活动
调研主题
岛屿建设与变迁

内容提要:大陈岛自解放以来经历多次兴衰变迁,如今正借助渔转旅产业转型机遇,展现出很强的发展势头。在此过程中,大陈经济、人口、行政多次变革,渐趋多元化发展,经济转型中新兴产业兴起,经济收益、服务供给、人际互动变化显著。岛屿主体性与依附性有所变动,对大陆依赖加深,岛陆关系日益紧密,互构状态明显,大陈发展与大陆联系紧密,渔业、旅游互为依存。而个体命运与岛屿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建构,本文尝试通过大陈居民老缪的生命历程,探究时代、岛屿、个体关系,揭示影响产业和人口流动的关键事件,综合访谈,绘制岛屿兴衰图,全面理解大陈之历史、文化与社会,洞察岛陆关系变化,为类似问题提供共性回应。

关键词:大陈岛;生涯史;生计方式;岛屿变迁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提要:大陈岛历来渔业资源丰富,曾有“天上星星有多少,大陈鱼儿有多少”的说法,但近些年来,受过度捕捞与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海洋渔业资源逐年衰退。与此同时,严格、规范的渔业管理制度慢慢建立起来。在“一打三整治”工作中,大批“三无船只”被取缔拆除。以传统渔业为主的大陈岛走上发展海岛养殖业和旅游业的产业转型之路。本文将在田野调研所获材料的基础上,从大陈岛的基层治理、渔业向旅游业转型、养殖业发展入手,探析大陈岛产业转型的现状与困境。

关键词:渔旅融合;海岛养殖;产业转型;

岛上多元主体

内容提要:本研究在总体把握岛屿流动性与网络性的基础上,从文化、关系与时空等多重维度,对大陈岛的流动互通格局、民风文化风貌嬗变及民宿的空间生态与社会关系进行刻画分析,以探讨流动现代性背景下岛屿与岛民的主体性。研究发现:在不同时期的陆岛人员迁移与日常性流动中,大陈岛民通过对家庭策略、生计安排与物资往来的能动协调,建立起“一家两根”与“一衣带水”的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在这种互通关系之上,岛民通过对岛屿时间的秩序组织、意义赋予与心态调控,建立起与充满不确定性的岛屿世界的良好“共鸣”关系,另一方面基于海岛社会历史源流、关系结构与流动常态而形成的“开放型半熟人社会”,则呈现出一种松散、自由又相互支持的有限团结社会形态。而民宿作为形塑现代化“新大陈”的产业力量,内部存在纵向档次与横向审美上的区隔分化,承载着新的空间、关系与社会性意涵:纵向档次的分化满足不同层次的多元化市场需求,横向审美“网红化”与“在地化”的取向差异,则昭示着资本逐利性与地方主体性间的角逐,同时民宿间的分化与竞争又深嵌于海岛熟人社会网络中;基于成本投入与服务需求,档次越高的民宿越凸显之于本地空间的独立性,自我呈现投入程度也越高,在线上与线下都具有更丰富于成熟的“前台”表演管理策略,“表演性”与“本真性”的区隔也暗含本土“异乡化”的隐忧。综上,以发展人类学的批判视角反思大陈岛现代化转型的发展激流,则存在“蓝色文化“侵蚀与”红色文化“悬浮之忧以及”新大陈“的发展脱节与红利分配之患。作为不同于大陆且存在明显历史断裂与政治倾斜的岛屿世界,大陈岛的现代化进程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文化旅游等议题提供了独特的岛屿视角。

关键词:海岛人类学;流动现代性;发展主体性;社会空间;区隔分化

渔业转型和岛屿变迁中的社会组织

内容提要:本文回溯大陈岛变迁历史,站在大陈岛渔业转型和渔业政策收紧大背景下,思考岛礁协会、益帆合作社、黄鱼行业协会、渔港站和惠民公司多主体的组织功能和组织目标,思考它们在政府和岛民之间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在渔业转型过程里的位置,在现今大陈岛渔业体系中存在的必要性。在总结部分,本文试图联系涂尔干具有中介性的“法人团体”概念,进一步思考政府系统外的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在更广泛社会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渔业

四川成都
实践活动
调研主题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内容提要:社会治理重心在基层,对城市而言,这意味着社区是社会治理共同体最重要的场域和载体,在我国城市化的大潮中,社区逐渐脱离了为单位制查漏补缺、为街道制加班加点的定位,社区治理的模式也逐步从行政型社区迈向合作型社区乃至自治型社区,依托于空间的实践与表征而呈现出各自独特的样貌。锦城社区的商品房建立在城市扩张的新开发区,棕桥社区的院落容纳了农转非的居民,二者物质维度的空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样的差异既是不同时期政策差异的空间化展现,也需要社区因地制宜地展开治理。本文由表及里,从社区物质维度空间的应用治理,探究其背后治理方式和理念,观察社区不同主体的参与过程,最后以小见大,由这两个社区的治理情况,提出对中国社区治理乃至于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解和思考。

关键词:社区治理;空间;社会治理

 

内容提要:2023年7月18日至7月27日期间,本调研小组对成都市武侯区晋阳街道金雁社区和吉福社区的社区治理状况展开了为期10天的田野调查。经过调研,我们将“党建引领”与“微网实格”视为武侯区晋阳街道在社区治理方面的两个“关键词”。 党建引领所代表的纵向领导核心与横向团结群众的工作方法,同样是微网实格的运行逻辑,而微网实格正是党建引领在具体而广阔的生活领域中的实在体现。“党建引领”和“微网实格”二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本文关注党建引领如何以具体的方式参与进社区治理、构建治理体系并成为一种工作方法,实现治理意义上的“家国同构”。社区治理在这个过程中转变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度系统并要求一种全新的综合逻辑。“微网实格”恰恰成为了治理逻辑转变的关键,微网格实现了自上而下的纵向行政体系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之间的衔接,为我们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复杂面向以及其中具体而微的实践智慧。从“党建引领”到“微网实格”,一张“微妙之网”紧紧缠绕在强有力的核心周围,社会生活就此在纵向和横向维度都得以联结、整合。

关键词:党建引领;使命-责任型体制;群众路线;微网实格

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发展治理

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的老龄人口规模持续增大,社区养老服务的供需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构建可推广的多主体合作供给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势在必行。基于福利治理理论,本研究引入了政府、企业、社会三大供给主体,并根据成都市武侯区的三个典型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案例,分析其中各主体的合作关系。研究发现,当前养老服务供给的主要联系主要表现为政府、企业、社工机构和社区民间组织,与社区居委会的资金支持联系。结合对各案例的深度观察,本研究认为合作供给养老服务体系中社区民间组织、社工机构的稳定性相对不足,可通过增强社区居委会对二者的资金支持、由社区居委会作为中间人联系社区民间组织与社工机构,对接社工机构和社会企业三种途径解决这一问题,构建出行之有效的多主体合作供给社区养老服务框架。

关键词:老龄化;福利治理;社区养老服务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将基层社区治理设置为多元主体在社区的场域中进行资本交换、从而进行社区治理的场域。在这一场域中,社区治理的四大主体——基层行政主体、基层市场主体、基层社会主体以及社区居民——参与了社区治理,而本文侧重于讨论非行政社区主体即基层市场主体、基层社会主体以及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调用各类资本进行治理的过程与结果。物业管理公司作为市场主体的代表,通过提供专业服务进入到社区治理的场域,同住宅小区置换其经济资本,为小区带来物业管理资源。而作为社会主体代表的微网格长发挥自身能动性,在自治实践中调用社区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服务居民的同时,带动居民构建富有公共精神的共同体。本文还对不同社区居民群体在社区治理场域中的生态进行了侧写:老年人在社会支持机制的作用下,从社区治理参与中有所获得;儿童在社区治理参与中培养起公共意识,并带动家长加入作为情感共同体的社区;而流动人口的社区融入则是社区治理中的难点。

关键词:基层治理;场域;物业;网格;居民自治

社区物业实践

内容提要:在小区物业与居民矛盾不断升级、居民对物业满意度下降的当下,急需对原有的“包干制”物业和“酬金制”物业进行改革,从而完善小区治理。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都市武侯区率先展开了实践,探索出信托制物业管理模式,对原有的个主体利益关系进行打破重塑,重新形成利益制衡。定性方面,本文对比成都两个引入了信托制物业小区和两个仍未包干制物业小区的案例,定量方面,本文发放问卷从居民视角了解信托制物业各方利益关系及其态度,深入分析了在信托制物业模式下是如何形成各主体利益制衡的,以及信托制物业推广所需具备的条件,并针对信托制物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信托制;物业;利益制衡

 

内容提要: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物业服务成为与群众息息相关的一种类公共服务。然而,我国目前的物业服务仍采用市场运作方式,市场逐利倾向下引致各类物业矛盾纠纷,成为基层治理的薄弱点。针对这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成都市武侯区社区治理委员会勇于破题,创新性导入信托制物业模式,以期化解业主、业委会与物业服务者之间的“信任赤字”。在此背景下,研究通过在武侯区七道堰社区和团结社区为期两周的田野调查收集一手资料,在对比信托制物业与传统物业的思路引领下,深描信托制物业的特点所在并发掘其中的政策执行偏差;进一步,研究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信托制物业导入过程中的行动者逻辑进行分析,阐释信托制物业得以在成都市落地生根的原因所在;最后,针对信托制物业实施过程中的不足,研究从政治嵌入与规则嵌入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托制物业;成都市;对比分析;行动者网络

社区治理模式

内容提要:玉林社区是成都市井风貌、人居文化展示的特色样板,也是老旧社区顺应时代改造重焕生机的典例。针对玉林为什么会成为玉林这个问题,从社会组织、在地艺术实践、居民三个角度去探究。通过对玉林东路社区和玉林北路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情况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玉林社会组织发展的推力和张力和目前这两个社区主要存在四种类型的社会组织。从主体定位、空间规划、发展机制、顶层设计这四个角度阐述了玉林的艺术实践如何影响居民、改造社区。分析在实地访谈到的21个当地居民的情况,发现玉林地区的四个特点:基础服务全面性、多元性突出,社区服务各类活动有序开展,社区服务充分体现全龄友好,社区以面向外来游客为主,挤压面向居民的资源。

关键词:社区改造;社会组织;在地艺术实践;居民

山东曲阜
实践活动
调研主题
探索未成年人保护

内容提要:为了进一步落实儿童福利政策、推进儿童保护工作,我国在多地设立儿童主任,旨在解决儿童福利服务递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在曲阜市多个村庄、社区的参与观察和访谈,描述当地的“一小”服务体系现状,选取儿童服务工作中的主要角色展开分析,通过对曲阜市的儿童服务工作中基层领导干部、儿童主任、困境儿童这三大群体的群像描绘,说明不同群体在曲阜市“一小”服务中的角色与分工。同时,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从儿童主任自身发展,以及与各主体的互动,探讨儿童主任推进基层儿童福利体系建设的路径,以及如何因地制宜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曲阜;“一小”服务;儿童;儿童主任;仪式链

政策试点与示范

内容提要:本小组着眼于中国政策执行中的“示范”机制,以示范的产生、运行及其影响为主要抓手,在山东省曲阜市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防山镇钱家村、小雪街道武家村、陵城镇陵南村,和获评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尼山镇鲁源新村、尼山镇夫子洞村,以及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村的小雪街道阮家村等典型性村落开展了实地调查。在示范的产生层面,本小组发掘了示范产生的两种具体机制:政策指令型与主动申报型。此外,本小组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条件三个方面分析了示范产生的因素。在示范的运行层面,本小组归纳了三种示范运行的途径:滚雪球效应、场景搭建和科层、社会动员。在示范的影响层面,本小组发现了在人、村之间存在多主体、多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关键词:典型示范;政策执行机制;示范效果

传统文化空间与文化传承

内容提要:本文紧紧围绕“传统”与“现代”进行思考,通过梳理儒家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呈现儒家传统文化的各类载体、分析儒家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了解“传统”的奠基作用,理清传统文化在曲阜的具体表现与当代功能,并结合实际,将目光投注到“现代”的文化发展状况。曲阜市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将文化浸润在现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土壤中,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治理模式和先进的治理经验。而今曲阜正在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深度融合,打造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虽然儒家传统文化正在经历着积极的保护与传承,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局限,比如公共文化空间的利用率不高、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有待加强、文化产品的供给形式较为单一的问题。农家书屋的图书闲置问题引人思考、乡村露天电影鲜少有人观看。所以,在不断呼吁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我们需要了解基层群众对于文化的实际需求,要形成上下游协动的产业链,在生态、服务、保障等多方面一齐发力,推动曲阜的文旅产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传统;文化需求,文旅产业融合

河北定州
实践活动
调研主题
苗木产业振兴

内容提要:定州市大辛庄镇作为北方苗木花卉种植的核心区、南北苗木驯化的中转站,在产业发展进程中经历了萌芽期(1970s-1990s)、扩张期(2000-2010s)、阵痛转型期(2020-至今)三个阶段。其中苗木的发展模式呈现集体驱动与自发耦合的特征,运作模式体现为地方龙头企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的发展与成长。其中,苗木经纪人作为产业运作的关键角色,在“跑市场”的过程中实现信息、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中介和桥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以合作社作为统合零散小农户、从而达到规模化经营,而非简单地扩大单个人的栽植规模是是“规模化经营”的一个策略。同时,乡镇、村两委等外部力量需要发挥主动性,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上通下达以及风险缓冲,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注重经济与政治力量的结合。

关键词:小农户;协调运营;经纪人;政府

基层纠纷化解

内容提要: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民的纠纷特征及解决方式均产生较大变化,产生了对公共法律服务的新需求。基于对河北省定州市的田野调查,本文勾勒了农民纠纷的“稳定性”与“现代性”特征,介绍了定州市构建的综合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和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并着重探讨了人民调解工作对矛盾纠纷化解的重要意义。此外,本文从事件系统理论出发,在矛盾纠纷事件集、事件链的基础上讨论了定州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优秀经验。最后,本文尝试探讨法在矛盾纠纷化解与乡村治理的新作用,发现乡土社会已具备“法治秩序”,礼法交融将成为乡土秩序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农民纠纷;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多元矛盾纠纷化解;乡村治理;事件系统理论

体品产业发展

内容提要:产业升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升级与绿色改造在产业升级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性作用。体育器械器材制造业(后文简称体品产业)是定州市四大传统产业之一,历史悠久、颇具特色。本报告回顾了定州市体品产业行业的历史发展过程,总结了体品产业的制造工艺、产品特点、环境保护等现状,梳理了在生产工艺升级、产品创新迭代、绿色环保改造等方面的进展,为促进体品行业技术升级与绿色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定州体品产业主要制作工艺包括铸造、电镀、喷塑三个方面,以半人工半自动化生产为主。产品主要有军用训练器材、体育赛事及其训练用器材、大众运动健身器材三大门类。从技术创新主体来看,技术创新方式包括独立自主的创新、与大中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创新、政府组织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三种形式。从创新内容来看,体品行业技术创新分为生产工艺改进与产品创新迭代两部分。前者包括自动化、智能化、材料与工艺升级三个方面,后者包括传统产品领域的精耕细作、全新产品领域的筚路蓝缕、产品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三个方向。目前,定州体品产业创新面临技术性人才短缺、创新空间较小、创新研发投入大于产出、创新研发脱离市场需求、新兴领域发展受限等多个方面的挑战。

关键词:生产工艺,环保升级,技术创新,绿色转型,体品产业

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容提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代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县域非遗传承又是其中的焦点命题。本项目团队以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现状为抓手,以缂丝、吹歌和皮影戏三项非遗为重点,力图剖析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路径和发展困境。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主要采取制度化的申报立项和绩效考核的科层思路对县域非遗进行管理,并发展出了“教育+非遗”、“行政+非遗”两种主要的传承模式。面对文化市场的转型,多是非遗呈现脱嵌于市场的商品化发展,故其可持续保护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市场化;商品化

新疆
实践活动
调研主题
文化润疆

内容提要:文化润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着眼根本、基础、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边疆多民族聚居地进行文化向心力构建,是文化润疆的关键工作。大国边疆6队调研团前往新疆阿勒泰市进行实地调研,形成了边疆多民族地区文化向心力构建的“阿勒泰经验”,从教育、文旅、人才招引与培养、家风家训建设、多民族嵌入式居住的空间格局五个维度展开,以文化共同体为主体、文化核心为中心,从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三个层面构筑文化向心力。文化向心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辅相成。文化向心力的培育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需从各个侧面久久为功,努力克服边疆地区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劣势,发挥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的优势,铸造一个更有凝聚力、更有归属感的地区。

关键词:文化润疆;文化向心力;多民族聚居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农牧兴边

内容提要:农牧兴边是指在农牧副渔多线并进的基础上,利用黑龙江对口援建政策,内外共同发力,推动集约化生产与农业现代化,追求三产融合发展。大国边疆调研团前往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实地调研,形成以农牧兴边为基础的经验性认识。农业、畜牧业是当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势产业,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具有普适意义的福海经验;旅游业成为惠民的重要抓手;重工业被纳入进一步重点发展行列。为实现富县强民目标,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三大产业发展的开发、动力、人才困境,应加大对边疆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人才待遇与福利,加强旅游业开发与宣传,着重发展重工业,久久为功,绵绵用力,从福海模式中提炼出大国边疆县域治理的新路径。

关键词:农牧兴边;富民强县;大国边疆;福海县

边疆地区的多民族交融协作

内容提要:富蕴县从上世纪依靠可可托海矿脉而兴,发展到如今当地铁矿公司与旅游产业并行发展支撑北疆一隅的经济,这一产业发展、转型的过程也带动了当地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与交融,逐渐形成了边疆产业发展与多民族交融协作互促模式。这一互促模式有利于捍卫了祖国边疆安全稳定,也有利于边疆经济与民族融合在发展中相互促进,成为边疆地区解决发展问题、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方式。此模式的形成,更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富蕴方案”。

关键词:边疆产业;矿业;旅游业;民族融合;富蕴县

边疆地区产业升级

内容提要:青河县因其独特的地理、资源、人文禀赋,坐拥发展产业经济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口岸优势,但也曾面临着基础设施滞后、缺乏人才支撑、政策倾斜不足等发展困境。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级战略规划的实施,对口援疆政策、民族团结政策等边疆倾斜政策的落地,发展口岸经济等地区发展蓝图的谋划,青河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通过要素流动与融合、统筹协调发展等机制赋能产业结构升级,拉升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与此同时,经济层面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应,带来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变革与繁荣,表现在边境地区安全稳定、民汉关系交融和谐、科教文卫蒸蒸日上等方面。随着阿勒泰地区及青河县地方政府进一步把握时代机遇、落实发展蓝图,青河县一定会开启边疆地区发展的新篇章。

关键词:边疆地区;产业升级;溢出效应

幸福的释义:社区与社会的缝隙

无论是作为全国儿童友好社区模范的锦城社区,还是傍临四川大学、辖区内情况较为复杂的棕东社区,在日常生活中都遵循着社区-小区-居民的治理链条——社区一级既有社区党委的工作人员,也包括直接与社区对接的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通常以项目制形式整合资源,为居民开设活动或关怀服务;小区或居民院落一级的代表一般为物业企业和(或)居民业委会等自组织,他们直接面向居民收集需求和解决问题;居民一级也并非被管理者,他们或者通过各种自组织、或者通过小区一级的反馈渠道,动态地参与到整个社区治理共同体的过程中。在这一链条中,社区通过网格员与小区进行点对点的工作对接,小区通过楼栋长(微网格长)、志愿者等与居民直接沟通,齿轮之间彼此咬合,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运行逻辑。当然,在实际生活中,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分割并没有如此界限清晰,居民自己可能就是社会企业的工作人员,或者作为业委会代表与社区对接,当如此多的主体共同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并发生各种形式的互动,也正是在共同完成对于社区事务的协商共治,每个人都参与到自己对于幸福的创造中去。对于身为调研者的我们来说,所谓“社区是小社会,社会是大社区”,成都人民对于幸福的释义,也就在社区与社会嵌合的缝隙里展露无遗了。

党建引领下的微妙网格
——回归生活逻辑的社区治理

在中国的社区语境下,微网格之“微”不仅仅指空间上治理单元的微小化,而更有社区中、邻里间人际关系与人情世故的微妙之意。当网格治理真正进入社会生活,它就转变成一张人伦之网而不仅是行政之网,它要求微网格员具备的实践智慧,乃是一种日用而不知的人伦之道是“情理”而非“法理”。

在这微妙的网格中的微网格员,恰如引起水波纹缓缓扩张的那枚石子,唯有投石入水,以己观之,才能看清那张平时隐而不见的人伦之网。这种能体察具体而微的社会事件中的微妙之处的实践智慧,只有在微网格员自身的自主实践中才能得以彰显。因此,在情理型微网格员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宏观的行政逻辑与微妙的生活逻辑之间的转换,也能看见社会生活本身具有的自主性与活力,感受到这些微网格员能够界定好自己的位置、如何恰如其分地对待社区中不同关系的人所处的位置,不会太行政冰冷,也不会执着于这份工作中情感的付出与对应的回报,忽视“情”背后的“理”。他们在社区这个生态系统中成为一缕流动的活水,灵巧地流动到需要他们的地方,以恰如其分的方式滋养所到之处。

数十年如一日的助老坚守
——刘四娘和她的奶奶厨房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问题,探寻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可行策略越来越重要。在发展养老产业、政府扶持与家庭养老之外,老年人互助养老也是一种非常有效但国内研究较少的养老策略。纵观奶奶厨房的发展历程,我们对两件事印象深刻:刘四娘的无私奉献和奶奶厨房中奶奶们积极帮助高龄老人的文化。将奶奶厨房的经验推广到其他社区,既需要在社区中进行文化宣传,让老年人将相互帮助视为习惯,也需要培养一个德高望重、领导力强的长者,由他聚集社区中的老年人,汇集大家在生活中发现的养老问题,通过开展助老活动满足高龄老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缓解政府和家庭的养老压力。

虽然我们与“奶奶厨房”的奶奶们相处的时间非常短暂,但受助者的笑容,奶奶们身上所蕴含的“我还年轻”的朝气,和她们看到别人能够幸福时,呈现出的简单的快乐令人终身难忘。也许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关注高龄老人的需要,始终坚守着热心助老的传统美德,将“奶奶厨房”的善意传递下去。

创新物业在传统社区

我们小组先后参访成都市浆洗街街道七道堰社区与簇锦街道团结社区, 主要了解社区基本情况、社区发展历程、社区特色亮点等内容,分别对七道堰社区刘副书记及团结社区杜书记进行了访谈。我们对两个田野点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且引出我们主线:社区社会企业与信托制物业的差异。

在和老人们交谈的时候,我的思绪总是不受控制地回到七道堰社区的老旧小区。老人们有着层次分明的三种生活状态:老破小里的生活,普通的商品房小区里的生活,高档小区里的生活;老人们似乎也有着不同的精神层次:关心柴米油盐的底层市民们,高楼里过着普通生活的老人们,有较高修养的知识分子们。可能由于知识水平相近,我们与诺丁山的老人们聊地很开心,而与七道堰的老人们交流就有些费劲了。我并非想要以大学生的视角居高临下地评价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恰恰相反,我更想走进老旧小区和普通商品房里去,听这些精神世界贫乏的老人诉说生活里的繁琐小事。我想我们做社会调研的目的不应该只是论文和报告。

在七道堰社区等待受访人的时候,我们和门卫老爷爷聊了他的生活。他们夫妻俩一人负责看门,一人负责卫生,两个人一共拿着1200元的月工资,住在窄小的门房里。我们给他们买了挂面作为小礼物,他们很开心。我想起诺丁山小区的关经理给九十多岁高龄的老奶奶送去的那束花,再回过头看那天手里拿着的挂面,我想社会调研的最终目标,就是当我们要给这些老人送礼物表达心意时,不必再送柴米油盐,而是送去鲜花。

玉林何以成为玉林

“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赵雷的《成都》让玉林变得广为人知。如今的玉林社区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成为成都市区的一张名片,是成都市井风貌、人居文化展示的特色样板,也是老旧社区顺应时代改造重焕生机的典例。

作为“外来者”,小组成员与游客的相似性包括从社交媒体了解所调研社区的相关资讯。而“玉林”本身作为成都著名的特色打卡地,其资讯的信息丰富度和信息更新速度也较为优越。因而“玉林何以成为玉林”,还有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的传播与媒体以及社会心理的视角。同时这也意味着我们的田野可以在完成这篇报告后仍然可以通过互联网继续,以及我们与社区中具体的人建立的“朋友圈”也在继续,正如“玉林何以成为玉林”在继续。

山海兔与枣芽茶:
乡村企业助力乡村振兴

7月7日参访的两家企业,经过疫情重创后,仍能够持续发展并呈现向好态势实属不易,对此我们总结了以下因素:

首先,创业者深刻调研市场,规避竞争,开辟蓝海。山海兔业的创始人敏锐的嗅到当地肉兔市场存在较大空缺的商机,利用肉兔养殖具有繁殖快、成本低、风险小的特点,投资建厂,发展扩大;辉优企业创始人根据当地种植枣树的传统,挖掘出枣芽茶一反茶惯常功效的常态,分析3亿失眠人群的需求,打造特色产业,满足市场需求。

乡村企业整合产业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山海兔业在转型期,积极向优秀地区学习,优化产业链,关注饲料的生产加工,肉兔产品深加工、兔子皮毛的价值,提升产业的综合效益;辉优企业积极尝试打通与药企的壁垒,产出具有药物功效的枣芽茶与枣仁粉产品,同时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在特色景区布展,打造特色休闲茶庄,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

综上所述,两家乡村企业发展态势向好,能够保证发展的同时引领农户增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其引领模式与乡村振兴存在一定的割裂感,仍处于帮助农户增收的层面。乡村真正振兴的具体表现包括基础设施完善、医疗教育资源齐全、更多的人愿意回到乡村等,而目前的乡村还不能达到要求,仍在振兴路上。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乡村企业在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加强与农户的联系,切实增加农户的收入,吸引年轻人回乡,着眼长远,盘活乡村,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我们的海

人大附中周起名

一个月前,当我在四楼阳台上吹着六月的晚风,浑浊的浪开始在胸中激荡。五天前,跨越浩浩荡荡向东奔流的江河,一千三百公里深入南国,大海已然在眼前汹涌澎湃了。

孤悬世外的大陈岛,伫立在六十公里外的东海上,赤裸的黑色礁石日夜迎接如沸的波涛。我可以想象,在过去的千百年里,无数次渔民收起船上的风帆,缓缓驶入风浪暂歇的大陈港湾时,内心里一定如魂牵梦萦的大海一般波澜起伏。恰巧就在我上午写下这些话时,屋外传来两句沉重而严肃的汽笛,它们遥相呼应,我想不是向未知出征的号角,就是从迷茫中归来的叹息。又或许两者都是,因为船是不会久歇的,哪怕刚刚归来,也必将踏上下一次征服大洋的旅途。

作为人大附中的学生,我们也是乘着汽笛来到大陈的。我们四顾彷徨,不知道会做些什么,要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我觉得我们的迷茫跟大陈渔民的迷茫,大抵是精神相通的。就像渔人在浪间穿行,探求着波涛的态势,赌上性命学习掌握风帆,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征服大海,我们竭尽力量去学习思考,挣扎着跟上前方的脚步,同时默默询问自己,是否有朝一日我们也能自己试着前行。

老人叼着烟头,而大陈岛上六十七年的时间,尘封的历史真相和那些褪色的岁月就像拼图一样从烟雾缭绕的夜晚浮现。我很喜欢这样去听人家慢慢讲自己的故事,一直听到他们把故事讲到尽头,在晚风中大家都沉默下来。像这样,在五天的生活中,我参与了五长四短的九场访谈,旁听了小组的数次讨论。还记得第一次发言时声线止不住地颤抖,这种不可控的感觉还是第一次出现。其实这种不可控感意味着我们已经走出了舒适区,已经超越了我们自己。我们拓宽思考的视野,学习个体与社会的视角、分类与系统化的研究方式,逐渐拥有更全面的视野。

迷茫的渔船终究要驶出避风的港湾。在夕阳斜照的山顶,我看见金色的海面上,渔船点燃黑烟,划开波浪,漂泊在万点风波之上。我相信会有一天,那些离开的渔船都将回来,在另一个朦胧的黄昏,向着无垠的外海竞发。渔民们会自豪地跟你介绍:我们把渔都打到外海上去了。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大陈岛。

我的田野课堂初体验

人大附中李付沐瞳

这个夏天,作为一名中学生,有幸参与了中国人民大学在大陈岛的“田野课堂”,对我来讲是一段特别又难忘的经历。不到两周的时间,我对社会有了更多元的感性认识,在学术上有了一些实践锻炼,同时也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望。

当我作为一个“外来者”,坐着摇晃的渡船来到大陈岛,感受着腥咸的海风,听着潮涨潮落的声音,聆听着岛民们的故事,穿过雨后积水的街巷,一日、两日、三日,我好像越来越明白了岛民们每日在意的事情。几十年前,居民们也是跟我们一样乘船而来,而今天大陈岛本身就像一艘船。游客们来到岛上简单享受一日闲暇便匆匆离开;出生在岛上的人们又从这里出发奔向不同的地方,寻找条件更好的生活。游客是游客,居民也像游客。

天后宫的道长在接受我们访谈时,说过一句话,帮助我回答了“为什么参加田野课堂”这个问题。“当你真正见到那些人,你会明白:哦,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着。”一次次访谈中,原本陌生的人在我心中形象清晰和立体起来。涉猎过建筑、渔业、民宿、餐饮、百货等岛上主要产业的缪老板;“走在浪头上的人”享受挑战的黄鱼养殖户陈爷爷;超脱世俗云游四海的道长……如果不与他们深入对话,观察他们的生活,他们就只是我生命中的陌生过客。感谢田野课堂,我可以跟着一群人大方地、数个小时地听他们讲故事,了解了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折射出的社会发展和变迁。他们作为个体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也塑造着他们的人生。

在大陈岛的这段经历让我真正学习了更多社会学相关的知识。我一直对观察社会很感兴趣,在学校也选修过社会学导论课程。这种身临其境的学术体验,刷新了我对社会学原有的许多认知,感觉是从原来的理论课堂被丢到了实践课堂里。

作为一个中学生,参与这个项目让我有机会真正实践和体验在课堂上没有机会学习的知识,和更多优秀的学长学姐一同学习也无形之中激励了我自己,有机会得到老师们专业性的指导让我体验到学术探索的乐趣。一开始对于田野调查完全茫然的我,在这几天里也渐渐学习了方法、积累了经验。尽管这些经验还很粗浅,但我会不断积累,进一步踏进社会学的大门。

我们的海

人大附中李天励

海的那边是什么?

轻摇的船,

澄澈的天,

薄雾半掩答案。

 

海的那边是什么?

轻盈的鸥,

朦胧的海岸,

一望无际的碧蓝。

 

海的那边,

有幻想的满桌海鲜,

有梦中的柔软沙滩。

 

海的那边是什么?

回答

只有等下船。

 

看啊

蜿蜒的路,起伏的砖;

黝黑的礁石围起海岸。

这就是答案?

 

草木无言,

我看斑驳的颓垣欲倾,

我看落寞的残瓦将落,

我看黑沉的鱼腥不散。

看竹椅,看风扇,

浑浊泪眼……

 

天风微寒,

我听离去的鱼尾弄浪,

我听枯朽的船网沉海,

我听稚嫩的面庞已远。

听月色,听寂夜,

浮岛长叹……

 

昏睡的灯,

照不亮的眼前,

传不出的心愿。

 

海的那边是什么?

摇曳的心焰,

大陈岛的梦想。

田野课堂带给我另一种理解生活的视角和创造不同的可能

重庆巴蜀中学孟子涵

新学期开学在即,回想暑期,难忘而有意义。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的田野课堂,让我有幸了解了海岛居民的朴实生活,学习了基本的社会调研方法和老师们田野的专业认真态度。也让我更加领悟了社会学这个专业,希望今后也将社会调查的精髓应用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去。

田野课堂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新视角,生活原来还有另一种可能。大陈岛作为一个孤岛,过着依海而生的生活,他们不用像大城市一样关注别人的脸色,不用像大城市那样有固定的生活作息,某种程度上,有船即有生活,有海即有收入。即便是打工人,他们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到哪哪是家”是现代社会难求的生活态度。

此次田野课堂,无法绕过和割舍的终究是这里的人和故事。在这十几天的调研访谈中, 海角悦色员工阿姨的老伴令人印象深刻。他特别热衷于参与我们的访谈,总是非常激动且滔滔不绝:“我们一家全部是当兵的,我爷爷是…,我爸爸也是…”虽然是一件件琐碎小事反复讲述,但能深深的感受到大陈岛人民质朴纯粹的精神情怀以及他们对自己历史、文化和岛屿生活的强烈认同感与自豪感。

田野课堂、大陈之行,这里的风土人情与故事,让我对一些社会现象着迷:城市高楼中打工人内卷VS孤岛而居随遇而安,现代化建设下的商业开发VS岛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着这些困惑与思考,让我继续前行,行走在更广阔的中国大地,创造更多的可能!

水,岛屿,和那片星光熠熠

北师大附中王一诺

大陈岛对我来说,是一个在任何时刻都星光熠熠的乌托邦。我总是一个比较敏感悲观的人,不敢社交,抵触社交。我害怕接受新事物,怕外界有意无意的声音,怕毫无征兆的落泪。是大陈岛治愈了那个阶段的我。

她的人民闪着熠熠星光。也许是岛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她为她的人民隔绝了城市的浮躁喧嚣,创造出了独属于岛屿的安然自得的世外桃源,因此,岛民的交际圈子简单又单纯。民宿、排挡、棋牌室…因为禁渔期的进行,简简单单几种类型的店铺,就是大部分岛民的一天。他们大多相互认识,不管男女老少,岛民们已经培养出了独属于他们和岛屿“悠然见南山”的自洽。经过这大半个月和他们的深入交流,我吃过他们地里甜丝丝的西瓜;看过他们清澈的眼神;听过他们爽朗的笑声…美好极了。我们曾在夜晚的公路上并排坐着聊天,他们就像隐居海岛的大侠,在黑夜中守着聚散的云在星光熠熠下赏月亮。他们守护着岛屿,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傍水而居、依水而生,水一般的柔情抚平了我心中的不安。她和他们身披闪烁的星光斗篷,真美啊。

她的大海闪着熠熠星光。那天,我站在上大陈的岸边,看着一根根银蓝色细丝钩织相交成的海平面。在太阳的照耀下,是海面还是石子?我已记不太清,我只记得那时海风吹拂,满岛的星光被带到我的身上,我感觉,我感觉我像是天空中的一颗星星。天空化作我的斗篷,我放声歌唱、我自由起舞、我星光熠熠。是的,那是我从未感受过的自由,是我从未在这纷繁复杂的城市中体验过的自由,不像骄阳不像烈火,大陈岛的自由更像水,亦可绵延亦可刚劲,我体验到了最为纯粹的自我。

她的自由闪着熠熠星光。我在岛屿上贪婪的感受着第一次感受到的自由,不仅是身体上的放松,更是思维的桎梏冲破了。从小到大,大家总说释怀吧,去释怀吧。可是非要释怀吗?苏格拉底曾主张身体灵魂不为一体,把灵魂留在大陈岛,别强求释怀了,一直怀念吧,那个我第一次感受自由的地方,那个永远星光熠熠的地方。如同史铁生所言“我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那片海缠绵着她;缠绵着大陆;缠绵着台湾;缠绵着你;缠绵着我。水,刚柔并济,善利万物而不争。

垦荒精神立心,田野课堂铭心

杭州市富阳区江南中学张书影

在即将升入高三前的暑假,作为台州本地人的我第一次登上大陈岛,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名校的教授们,第一次参与如此富有学术性的实地学习。此次人大的田野课堂,让我拓宽眼界、增长见识,更好地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也借鉴学习到了学霸学长学姐们的学习方法。这趟难得的旅程中,我收获了很多经验。首先,社会实践让我认识到了社会的多样性。在调研中接触到的各行各业的人,让我深刻体会到社会的差距,也看到了许多不曾见过的辛酸和困难,少年自强,正是为了这些人可以更加轻松惬意地生活。其次,社会实践培养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田野中的协作与共同努力,让我们成功攻克难关、完成目标、学会了倾听和理解、学会换位思考和共同协商,相信这些经历会让我的高三学习与未来生活受益良多。最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田野课堂的实地学习不仅将是我的难忘经历,更会成为我奋发图强向学霸学长学姐们靠拢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