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 理解中国发展路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新时代解决发展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全面启动“理解中国”学术实训计划实践项目,广大研究生以祖国为题,答时代之问,勾理论之经,描实践之纬。

产出“看得见、能落地”的实际成效

44支

支持队伍

209人

参与研究生

60万+字

产出调研报告

5篇

核心期刊发表

力求“以学术服务社会”
学生
答题
地方
出题
教师
指导

“理解中国”学术实训计划鼓励广大研究生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 组建团队赴地方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或发表调研成果,为地方的事业 发展贡献力量。项目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支持44支队伍、209名研究生围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民族工作、疫情防控、产业发展等主题开展 调研。累计5篇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报告被地方采纳。“理解中国"学术实训计划将学术研究落笔在中国大地上,在中国大地上寻找课题,紧盯时代发展的前沿问题,聚焦地方发展的重点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围绕经济转型、乡村振兴、文化保护等时代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将课堂所学与实践 见闻相结合,破解发展难题。

基层治理
文化建设
文旅开发
经济发展
基层干部引导性公共服务创新模式调研
——以北京 “接诉即办”运作机制为例

杨剑、周航、张健培、翟文康、解智宇、周保民、黄一鸣

本研究深入基层治理一线,以北京市顺义区旺泉街道宏城花园社区为例,以社区营造打造三圈、社区台账精细化管理、“三上三下”工作机制等实践为切入点,探究了社区基层干部在政策、上级引导下进行公共服务创新的过程以及内在逻辑,针对发现的基层创新诸如授权不足、基层管理制度漏洞以及协同工作机制缺乏等创新阻碍性因素,提出了改善基层创新的相关建议。

枢纽型社会组织何以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基于广州市番禺区“五社联动”的考察

张健培、朱博宇、杨剑

基于广州市番禺区“五社联动”的历时观察,本研究呈现了枢纽型社会组织在初创期、发展期与成熟期三个阶段的组织环境、行动策略与治理绩效。研究发现,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遵循着三重逻辑,整合机制、项目化机制、迭代机制与反馈机制的共同运作为其有效运转提供了重要保障。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践与展望
——以福安市甘棠镇为例

王轶钰、姚晓娇、罗炀、王翔宇

本研究以较早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的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甘棠镇为实地调研对象,通过访谈得出甘棠镇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存在治理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工作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保障体系建设和宣传措施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议,以期为我国当前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借鉴。

党建动员、信息传播与基层疫情防控
——基于安徽省Q村与S社区的比较

候为刚、潘旗胜、李海高、康张城

为进一步了解党建动员和媒介信息传播在基层社会疫情防控实践中的作用机理,本研究以安徽省某县为例,通过呈现同一场疫情防控实践中不同社区疫情防控政策运行的基层样态,进而揭示出疫情防控政策实践的共性特征。同时,考察不同地区党建动员模式和信息传播的差异,通过比较分析,为其他地区应对类似危机提供政策启示。

大凉山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研究
  

杨帅、王子琪、李振徽

本研究选取凉山州的典型贫困县唯一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新区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访谈法和观察法收集田野资料,分析当前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空间重塑策略,期望解决当前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社区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并构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社区治理路径,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现代化。

关于德清加快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
  

潘若曦、白鹤菲、徐文娟、袁甜、许亿欣

本研究关注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途径和规律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利用深入访谈、问卷调查、走访等方法,与民宿工作人员、景区运维人员、代表性企业领导、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等展开交流。结合实地考察与访谈信息探讨德清在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四方面的实践经验、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

“信托制”物业:社区物管矛盾的破解之路
——基于成都市武侯区的案例研究

刘诗涵、杨郑媛、汪元

本研究以“信托制”物业这一基层小区治理创新实践为切入点,深入成都市武侯区“信托制”物业模式的试点社区进行实地调研,试图打开“信托制”物业模式的运作黑箱,从不同的主体视角全方位还原该模式的真实运作过程和制度遵循,从而窥见超大城市社会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逻辑,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大城市解决基层社会矛盾经验。

集镇式农村基层情感治理的路径探析
——以霞浦县三沙镇人民政府为例

蒋佳熠、吴雨航、肖必鸿、陈俊廷

本研究聚焦基层治理,通过实地走访三沙镇各级基层组织、开展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与问卷调查,结合网格化治理和情感治理两条路径,提出了“以地划格,以情织网”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政策建议,为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提供实践建议,还为基层治理领域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填补相关研究的空白,为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情感治理提供参考。

“如何治好这座城?”:地级市主城区的县域治理
——基于四川巴中巴州的调研

李彦沨、徐润章、黄耀萱、赖雨欣、任崇娇、罗焱元

本研究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县域治理模式体系和组织过程,以巴州区为例开展调研,尝试从县域治理的视角建构巴州区作为地级市主城区、革命老区县域和要推进乡村振兴的县域的治理定位和任务、治理体系和格局、治理模式和组织过程,呈现该区治理成效,为理解市辖区、革命老区县的治理提供参考。

村改居社区村-居并行管理模式何以长期存在?
——基于多地调研的分析

杨剑、刘闻博、解智宇、黄一鸣、朱志伟

本研究聚焦城市发展和基层治理,着重关注村居并行模式和“村改居”社区治理现状,赴山东、河南和福建等地的社区、街道及职能部门调研了“村改居”社区治理现状、优秀做法及不足,归纳出了村居并行管理体制的存在形式和内在机理,寻找未来社区治理的优化路径,探索出了党建引领“村改居”社区治理转型的可行方案。

守护记忆:红色档案的数字叙事开发模式研究
——基于赣、宁、冀、京四省(市)的调查

龙家庆、张淑霞、嘎拉森、蒋贤成、于磊、王兴广、郭若涵、裴佳杰

本研究基于档案管理和数字叙事理论,从红色档案开发利用和数字媒介嵌入的双向维度展开可行性剖析,并对当前相关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发现当前红色档案叙事开发存在叙事主体协同不够,叙事技术应用薄弱,叙事成果形式有限,叙事内容延伸乏力等问题。为此,提出关注档案内容本身,有效使用数字媒介,应用多维数字叙事,借助叙事创造知识等建议。

西藏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调研
——心理学视角

薛璐璐、范航、赵敏翔、旦增曲珍、闫芸、李正鑫

本研究基于心理学视角,通过线上访谈和问卷调查方式,总结概述当前西藏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经验、西藏地区民众民族交融态度现状,并提出进一步促进西藏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对策建议,对丰富西藏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研究,推广西藏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经验具有重要作用。

参与式共建: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集体记忆建构策略
——基于湖北省内档案馆的案例研究

郭若涵、王兴广、张丹、龙家庆

疫情期间,透视以档案馆为代表的官方记忆主体参与集体记忆建构的过程机理,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本研究基于对湖北省内档案馆实践的案例研究,发现档案馆充当“过程信息的‘存储器’”与“公共记忆的‘整合器’”角色,并践行“‘全过程’跟踪”“‘多来源’收集”“‘纳入型’叙事”等策略,未来,档案馆既要以更包容的姿态体察“记忆微光”,又要以更敏锐的眼光捕获数字记忆。

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
  

徐天意、郑阳、张朝钰、孔晓辉、王腾、赵瑞泽

本研究基于对山东省政府旧址、山东抗日根据地历史展馆、孟良崮纪念馆等地的调研,系统分析了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意义,深入阐述了沂蒙老区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与独特意蕴。基于此,整合挖掘了“红色文化”课程助推沂蒙特色学校发展、“沂蒙精神百校行”志愿宣讲、以“军人模范”为沂蒙红色文化育人提质增效等铸魂育人的特色路径。

档案文献遗产开发利用模型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
——以《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为例

陈晓婷、郭若涵、裴佳杰、蔡佳佳

本研究聚焦档案文献遗产开发利用,通过实践调研中国丝绸档案馆,分析了档案文献遗产开发利用的价值、需求、问题;选取《近现代中国丝绸档案》开发利用案例进行案例描述和案例分析,为档案文献遗产开发利用提供案例指引;探索出一套适应数字化变革的档案文献遗产开发利用模型;提出了一条适应保护性开发的档案文献遗产开发利用实施路径。

德清历史文化名人研究
  

张宇涵、赵远驰、李孟诗、季玮程

本研究聚焦文化名人和文旅产业融合的新思路,前往德清县多个乡镇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展开调研,以俞樾、赵紫宸、沈西苓三位当地历史文化名人为线索,梳理当地历史,考证人物故里。在了解当地文化转化、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后,进一步调研了目前德清历史文化名人宣传开发中面临的困难,围绕兼顾“学术+产业”这一横向联动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探讨。

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开发应用和提升路径
  

陈燕琴、谢伊雯、刘威

本研究围绕禄劝县化“红色”为“金色”的重要意义与现实可能展开,调研全程始终紧扣习近平总书记“生动传播红色文化”的要求,立足于禄劝县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基础,初步总结出了“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包括+特色旅游、+教育研学、+干部培训、+少数民族风俗文化、+自然观光与体验、+特色文创产品。

福建南平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
  

员诗雅、何俊卿、张硕

本研究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聚焦福建南平武夷山市“三茶统筹”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的建设经验,对武夷山在“茶叶生态产品价值”和“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创新模式进行深入剖析,以期较为系统地总结和梳理武夷山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先进经验,为全国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可能的参考借鉴。

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杭嘉湖地区的乡村文化礼堂为例

许彦淳、曹子逸、张季泓

本研究聚焦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宏观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礼堂建设,发现乡村文化礼堂的形成不仅是对改善乡风乡貌等微观需求的现实回应,也有助于农村文化设施、基层文化内容和队伍建设。近年来,杭嘉湖地区的系列实践表明,乡村文化礼堂所带来的资源整合在其现实性上是一种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重构,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以家凝人、以事聚人、以教育人的关键作用。

野生大熊猫保护价值评估及公众参与路径研究
——基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条件价值评估及受访者非理性决策行为研究

张峰源、张鸿景、袁甜、鲁帅

本研究聚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国家公园体制建立,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为主要实践地点,通过国家公园管理局座谈、参观、游客问卷调查和农户访谈,结合武夷山国家公园和三江源国家公园调研,分析研究国家公园建设情况,并利用问卷数据使用条件价值评估法评估游客野生大熊猫保护意愿。旨在提升公众野生大熊猫关注度和参与保护程度,提高公众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性。

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
  

潘若曦、许亿欣、陈逸琛、徐文娟、王佳邓、白鹤菲

乡村旅游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动力源,而且在优化乡村优质资源环境、拓展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对福建宁德周宁县一周的实践调研,结合具体案例,探索了生态旅游、生态产品、红色旅游与民俗文化四方面的实践路径与经验,从政府、企业、社会三个视角给出了政策建议,以期助力周宁县乡村振兴。

民宿发展助推乡村旅游
——基于福建宁德霞浦县的调研

陈丹青、植嘉娟、李舒桐、赵焕琪、王怡然、李泰达

本研究为清晰了解霞浦县民宿发展状况,以“民宿+”助推乡村旅游,从需求端(游客视角)和供给端(民宿经营者视角)两个角度出发,提炼出其中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分析民宿发展助推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从个人、企业、政府三个角度探索民宿发展助推乡村旅游之路,对霞浦县未来民宿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以文兴业,产城人文”
——以江西省文港镇为例的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探究

黄炯芮、闫芸、王大为、李容冰、胡昊

本研究基于对江西文港镇文旅融合发展的实地调研,结合“文旅融合四象限“理论,从经济导向的文化遗产旅游利用、旅游产业的文化规范与导引、人本导向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保护利用三重维度对文港镇文旅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整合特色资源、强化品牌建设、推进全方位一体化等建议,为致力于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各级政府提供参考。

数字经济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产业开发中的应用和研究
——以福州市为例

柳莹莹、孙天一、洪楚悦、郭思瑶、蔡汶李

本研究以福州市作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数字技术、城市规划、文化传承耦合发展的渠道机制,探索数字技术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产业开发中的“福州方案”。基于此,研究建议深度落实数字建档工作,实现持续修复与开发管理的全过程追踪;推动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有效规划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和维护平台;发掘新的“数字经济+”增长点,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旅游资源丰富地区人口回流现状、动因、管理经验及对策研究
——以福鼎市嵛山镇为例

任亚琴、齐婧含、张光赢、闫辰聿

本研究聚焦旅游资源丰富地区人口回流问题,以福鼎市嵛山镇为例,调研了当地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并分析了人口流出动因以及人口回流的引力及面临的阻碍因素。基于此,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产居融合新农村、加强现有人力资本培训、发展新业态,吸引新岛民等建议,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嵛山镇人口与经济繁荣发展。

新冠疫情冲击下海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总结与路径探析
  

齐婧含、刘向前、高笑歌、闫辰聿

本研究围绕“海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政策目标为出发点,总结大嵛山岛与太姥山景区的海岛旅游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实地调研与深入访谈,深入分析经验背后的驱动因素。结合新冠疫情爆发的背景,总结旅游业抵抗疫情冲击、发展旅游经济的时代经验。以及在这些目标的指引下,探讨海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如何进行定义,构建理论框架,总结实现路径。

山中的艺术小镇
——石板岩的艺术与文旅产业发展与困境研究

杜宙飞、李鹏举、秦瑜娇、刘芮彤、李艺菲、马鹤林

石板岩镇积极探索“艺术+文旅”新模式,打造区域特色艺术品牌,运用艺术品牌优势推动本地其他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本研究主要分析了石板岩镇“艺术+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模式,辩证分析目前出现的实际问题,并从对应方面提出解决途径,以期实现艺术带动人文、经济、资源等多维度的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循环。

研学增添乡村活力的思考
——以福鼎市磻溪镇人民政府为例

张惠民、张一、范凯璇

本研究聚焦乡村研学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深入调研磻溪镇乡村研学开展的现实状况、特色路径、尚存问题与困境,并就研学增添乡村活力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优化路径:形成乡村研学长效赋能决策认知,凝结多主体群策群力,因地制宜打造乡村研学品牌项目,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

革命历史老区红色旅游发展资源的整合实践运用
——以寿宁县下党乡人民政府为例

谢贤良、曹佳鲁、刘昀、赵家琦、张艺萱、李少建、于尚波

本研究围绕革命历史老区红色旅游发展资源的整合实践运用,以寿宁县下党乡为主要案例开展深入调研,通过村庄实地走访、文献资料查阅、政策文件收集整理等方式,对当下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秀案例、不足之处、改进举措与启示进行了分析,尝试推动红色历史从“纸上”到“场上”、从“资料”到“资源”、从“包袱”到“财富”。

太行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与资源整合
  

王梦晗、樊菲、于钟涵、王语苓

本研究聚焦新时代命题,以山西省长治市红色旅游为研究标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调研当地的红色旅游资源概况、产业发展现状、运营模式、旅游市场特征、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等,来寻求太行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与资源整合的具体答案,并从基础设施营建、公共服务提升、旅游产品创新等多个目标出发,提出太行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与资源整合的建议。

企业污染物排放实情信息披露及合规行为研究
  

贾册、王琦、雷格菲

为了深入研究分析固定源企业污染物排放实情信息披露及合规行为,本研究通过获取陕西省排污许可相关数据,对陕西省固定源排污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实情信息披露情况以及合规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在陕西省的固定源企业开展实地座谈调研,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以固定源企业需提交的排污许可合规报告为主要合规监管环节,构建了固定源排污许可合规管理制度。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基于福建省寿宁县犀溪镇的调研报告

张真、陈彦龙、何震、王本丞、王成成、朱国菁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体现,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为了探索乡镇产业转型和“以工促农”的潜在路径,赴福建省寿宁县犀溪镇调研当地农业、文旅和以际武工业区为代表的工业发展情况,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相关建议,探索推动城乡、产业协调有序发展的犀溪方案。

山区脱贫县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以河北省灵寿县为例

王亚楠、何俊卿、陈加波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总抓手,本报告以山区脱贫县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访谈等研究方法,总结梳理了灵寿农业产业化实践模式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地政策文件,提出了灵寿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当地乡村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和新的思路。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研究
  

王乐怡、梁坤、安怡宁、叶恬熙、王博、孙艺荧、张一珠、吕欣阳

本研究围绕激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为主旨核心,聚焦巴州区各村镇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多项措施与发展模式,归纳总结地方做出实绩行之有效的内在逻辑。综合运用统计资料分析、半结构化访谈、多案例研究等方法,通过走访数十个村集体凝练出其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发展的五步过程、四大亮点及三维协同模式,构建“543”体系框架。

强化县级统筹,提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
  

张融存、员诗雅、林耿

本研究关注县级统筹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情况,通过在江西井冈山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与当地政府部门、村级干部以及村里居民访谈,深入了解井冈山市的基本概况和各个乡村集体经济的开展现状。井冈山地区秉承“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理念,巧妙融合红色教育与乡村旅游,成功地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增收。

新时代长兴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研究
  

吴洁、余跃洪、伍馨云

本研究围绕新时代长兴如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这一核心命题,前往浙江省长兴县开展深入调研。通过实地走访,获取并梳理长兴现有相关政策举措,多维度、整体性总结过往成效、分析现实问题、研讨相应预案。通过万字调研报告,科学呈现长兴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系统性、战略性结构图谱,准确定位后续发力点,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治理研究
——基于新设国家数据局的背景审视

王兴广、嘎拉森、郭若涵、卢思佳、裴佳杰

本研究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聚焦数字地缘政治加速演进的背景下的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治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运用政策文本分析、实践调研等方法,深入探究我国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因应策略,以期遵循“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战略部署,进一步推进国家数据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乡村振兴背景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法律问题研究
  

王懋祺、毕可汉、马国杰、蒋玘瑞、王曾仟、蒯锦城

本研究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法律问题,赴北京大兴区、山东禹城市、重庆大足区和河南长垣县进行考察调研,调研了各试点地方在集建土地出让过程中产生的有益做法,并针对现存的入市主体复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争议等困境,进一步探索建立保护农民集体和个人权益的制度机制、完善收益的分配制度、协调配套措施等解决之道。

海岛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中国经验
——以福建平潭为例

张孜伟、吴迪雯、晏智、孙选聪、黄钊恒、杨子臣

本研究所关注的海岛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方式和文化与海洋密切相关,作为一个海路兼备的国家,关注海岛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海岛社会自身谋求更好地融入当代世界的具体行动。研究组成员赴平潭以公共部门实习生的身份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了关于平潭现代化转型的经验认识,回应了海岛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中国经验的总体思考。

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示范效应研究
  

郭伟杰、林新辰、许鹏、郑丽华、王鲁、尹永跃、李逸飞、李彤

本研究聚焦闽西革命老区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模式与系列经验,通过多点实地调研,总结梳理了龙岩市“党建+”“红色+”“生态+”“文化+”的发展模式,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中贡献了可借鉴可推广的“龙岩样板”。除此之外,项目也关注当前老区振兴事业的发展困境以及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事业中的重点难点提出对策建议,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补足。

数字化赋能三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杨天琦、张津硕、陈志文、李宸昊、张仲元、范名简、徐周、曾林浩

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字化赋能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实质性作用,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针对性地就数字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数据资产权属政策制定、数字化转型界定、政府补贴与对赌协议作出分析,提出了设置数字化转型引导基金、加快产业创新研发实力、明确企业转型标准和典型案例的三个核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