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集中组队
39
自行组队
501
参与师生
165
调研单位
90
现场教学
20
实践教师
36
其他专家学者和基层干部
当事人讲当年事
聘请亲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州、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时的当事人担任学生实践导师
实践导师现场讲授:当事人讲当年事
延安
1969
正定
1982
厦门
1985
宁德
1988
福州
1990
浙江
2002
上海
2007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

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梁家河插队,在这里度过了7年知青岁月。他在梁家河种地、打坝、挑粪,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延安实践团深入宝塔山、杨家岭党的七大旧址、清凉山陕北公学旧址等延安革命旧址,来到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插队的梁家河,亲身体悟历久弥新的延安精神,实地追寻青年习近平七年在艰难磨砺中成长奋斗的足迹,感受跨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成长力量。

延安革命纪念地
梁家河
正定:“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先后担任县委副书记、书记。适逢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涌起,他同正定广大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推动正定经济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我爱自己的故乡。

——————习近平为《正定古今》作的序

正定实践团在中共正定县委党校与实践导师座谈交流,在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亲自关心、亲切指导过的塔元庄村、正定古城、隆兴寺等地实地调研,重温习近平总书记从政起步的难忘岁月,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留下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正定翻身记:摘掉“高产穷县”的帽子
塔元庄村:发展“半城郊型经济”
正定古城: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
厦门:“厦门给了我人生许多历练”

习近平同志于1985年6月至1988年6月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他直接领导和推动了特区事业,并主持编制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厦门发展发挥了十分深远的全局性、奠基性作用。

厦门实践团走进军营村、白交祠村、鼓浪屿、英雄三岛等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上高山、下海岛的足迹,走进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高山两村:山上戴帽山下开发
鼓浪屿:巍岛明珠
英雄三岛:在炮火中淬炼成钢
嘉庚精神: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宁德:“宁德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1988年6月至1990年4月,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从提出“摆脱贫困”到“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加快跨越式发展”,再到提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闽东发展,擘画了“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宁德篇章”的总蓝图。

宁德实践团走进蕉城、寿宁、福安、福鼎、霞浦、东侨开发区等6个县市区,在“弱鸟先飞”、“三进下党”的故事中探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实践历程,实地学习“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感受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宁德擘划的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四下基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念好“山海经”
赤溪村:特殊政策治穷致富
三进下党: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重要孕育地
《闽东日报》社:扶贫攻坚党报为先
福州:“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在这里度过”

1990年至1996年,习近平同志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他建设“菜篮子工程”、推动棚户区改造、保护三坊七巷、谋划“3820”工程……一项项举措落地生根,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考察时深情勉励:“让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

福州实践团沉浸式感悟“3820”战略工程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思想精髓,在鼓岭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美民间友好交流的佳话,在福建农林科技大学菌草研究中心亲身了解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怀的“脱贫致富草”,在三坊七巷追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源流,在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调研“马真”精神的实践。

“3820”战略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
鼓岭情缘:民间外交续佳话
幸福菌草:因陋就简干大事
三坊七巷:留住文化根脉
“马真”精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
“3820”战略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
鼓岭情缘:民间外交续佳话
幸福菌草:因陋就简干大事
三坊七巷:留住文化根脉
“马真”精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

福州在大踏步迈向新世纪的进程中,首先要有一个立足于科学、切合于实际的长远的战略设想,才能使福州的改革开放事业谱写出最宏壮的乐章。

一个地方要繁荣发达,其决策者与人民必须有坚韧不拔的远大志向。

————1992年,习近平:《<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序》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还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7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亿。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国与国关系发展的根基在于两国人民。希望大家把鼓岭故事和鼓岭情缘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2023年6月28日,习近平致“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的贺信

艰苦奋斗,因陋就简干大事。以草代木,保持生态环境有意义。扶贫援外受欢迎,应该支持。

————2013年3月,习近平出席南非金砖五国会议期间对菌草项目做出重要评价

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

————1991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市委市政府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上的讲话

要大力提倡“马上就办”的工作精神,讲求工作实效,提高办事效率,使少讲空话、狠抓落实在全市进一步形成风气、形成习惯、形成规矩。

————199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福州市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2002年10月至2007年3月,习近平同志先后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同志紧密结合浙江实际,提出并实施“八八战略”,对浙江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为浙江转型发展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曾在浙江工作了6个年头,熟悉这里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参与和见证了这里的发展。

——————习近平

浙江实践团在特色乡村沉浸式体验“千万工程”引领下的“万千气象”,在“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安吉余村看见“美丽中国”,在良渚博物馆寻找中华文化基因密码,在枫桥镇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时代内涵,充分感受在习近平总书记擘划的“八八战略”统领下的“浙江之治”。

“八八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总纲领”
“千万工程”:展现乡村振兴“万千气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引领建设“美丽中国”
良渚文化:守护文化根脉,赓续文化基因
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
“八八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总纲领”
“千万工程”:展现乡村振兴“万千气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引领建设“美丽中国”
良渚文化:守护文化根脉,赓续文化基因
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

我在浙江工作时,省委就提出了“八八战略”。这不是拍脑瓜的产物,而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来的发展战略,聚焦如何发挥优势、如何补齐短板这两个关键问题。

“八八战略”和“四个全面”在精神上是契合的。

————2015年5月,习近平在浙江考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典型示范,民主决策、规范运作。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正是因地制宜的必然选择。

————2006年9月8日,习近平:《建设新农村要体现因地制宜原则》

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

————2005年1月4日,习近平在杭州市小古城村考察

学习义乌发展经验,必须把贯彻中央精神、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同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必须把继承前人同推进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必须把推进经济发展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必须把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与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必须把推进改革发展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紧密结合起来。

————2006年6月8日,习近平在义乌市横塘村考察时以“五个结合”概括总结“义乌经验”

刚才你们讲了,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个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2003年7月,习近平在良渚遗址考察

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2023年9月,习近平在浙江考察
上海:“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2007年3月至10月习近平同志任上海市委书记。他在上海工作只有7个月的时间,为上海发展明确目标、指引方向,以发展实绩获得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和衷心拥护。

上海实践团在中共“一大”旧址寻访初心,在中国商飞公司、宝钢集团领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案例,深入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虹桥经验,感悟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总结概括的上海城市精神,体验习近平总书记为上海亲自擘划的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的生动实践。

中共“一大”旧址
“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飞机”
首提“全过程人民民主”
推进新型工业化
福建:“挽住云河洗天青,闵山闽水物华新”

1985年6月至2002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建这块充满激情的开放热土上工作了17年半,亲自领导和推动了福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点点滴滴镌刻在八闽山水之中。

福建实践团实地学习了解科技特派员制度、连家船民上岸、朱子文化传承保护、振兴老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改革等工作,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在八闽大地上所进行的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开创性、战略性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

科技特派员:田间“坐诊”开“处方”
下歧村:“闽东连家船民上岸第一村”
振兴老区:把老区的事办得更好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无数革命先辈们筹划和领导革命事业的地方。在“追寻领袖初心路”的主题实践中,我很荣幸奔赴到了延安等地,参观了陕北公学旧址、梁家河、陕甘边革命纪念馆、洛川会议纪念馆等革命圣地与红色纪念馆,感受到了那段伟大历史的厚重,收获颇丰。

在这次实践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参观陕北公学旧址与梁家河村。作为一名人大人,牢记陕北公学的光荣历史是每位人大学子入学的第一门课程。入学两年来,我早已将陕北公学的校史熟记于心,也在观看陕北公学话剧后对这段校史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想每位人大人都是期盼来陕北公学旧址走一走看一看的,这个愿望也终于在这次实践中得到实现。当我在陕北公学旧址重新学习这段红色历史的时候,当我在这里重新朗诵毛主席为陕北公学的题词的时候,我深深感受到了先辈们的艰辛与不易,更加体会到了在当时“造就一大批人”于国家和革命事业的前途命运的意义。

在参观梁家河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总书记一直对基层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习总书记后来能够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与他这七年的知青岁月是密不可分的。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所树立的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初心,奠定了他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形成了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出发点。习总书记后来又两次回到梁家河,见到村民,关心的都是老百姓收入、养老和医疗等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在这里,我对“青春向党,不负人民”这句宣言有了更为直接的体会。

对成为预备党员恰好一个月的我来说,这是一场坚定初心与信仰的朝圣之旅,七天的奔赴带给我的是精神的洗礼。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和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做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我们应该立志成才,努力学习,锻炼自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021级本科生 朱黎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很荣幸能够作为此次“追寻领袖初心路”实践团的一员奔赴延安。我们的足迹遍布安吴、照金、洛川、甘泉、鲁艺、梁家河,在重走长征路的汗水中领悟新时代青年的长征路,在阿寺村感受李新安先生甜蜜的事业,在陕北公学重温校歌,也在实践中上了一堂堂生动的党课。

这次实践,我们走遍延安的山山水水,见证了革命的方方面面。中国共产党在这片土地上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红色记忆与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仰望着那些照耀青史的红星,触摸着流淌于血脉的红色基因与青春力量。“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陕北公学“革命先锋队”的传承者,我们要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高歌猛进,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财政金融学院2020级本科生 杨丽君

万里长征路遥迢,青史长留照古今。新时代青年奔赴延安,重走红军革命之路,短暂而刻骨铭心。安吴青训班洋溢着青春、热血与梦想,陡峻的长征路上先烈跋山涉水的身影历历在目,阿寺村鲜艳的苹果蕴藏着乡村振兴的智慧……奔赴延安一程,身处在这个创造了无数革命传奇、孕育了华夏红色血脉之地,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源发展的过程,我不禁再次被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深深感动。“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不仅仅是多年来政治教育的硕果,也是骨髓中流动的红色血脉在召唤。有幸和众多来自各大高校的有志青年齐聚宝地,共同学习革命历史,感知先烈精神,让我对新时代青年身上所肩负的时代使命更为清晰。“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中国人民大学自成立起就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每一个人大学子身上都承载着与众不同的红色基因。岁月流转,时至今日,争做“复兴栋梁,强国先锋”成为人大人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新形式,我们应当继承陕公精神,争做先锋分子,方能不负先辈的期望!

————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 刘敬

亲临延安,才深切体会到“几回回梦里回延安”中的眷恋。此次延安行,让我得以近距离了解中国的抗战历史,聆听属于革命年代、建设时期的伟大故事。

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纪念展馆中,我们见证了千秋七贤庄这座具有革命意义的红色堡垒所凝聚的革命先辈们矢志不渝的理想与信念、艰苦卓绝的奋斗与奉献;安吴青训班的实地参观则让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情怀变得具象而生动,面积有限的房屋和上千位为革命发展而培养的青年、匮乏的粮食和饱满的爱国情怀,如此鲜明的对比,是抗战时期革命青年熔炉,更是当今的珍贵记忆;在雪地讲话旧址前表演的情景音乐剧《红飘带 红草鞋》,生动讲述了红军长征行途中的团结、奋进和不畏艰难;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中的件件文物,则是革命先辈们在照金浴血奋战,开辟红色热土的盛大写照,在长久的历史长河中彰显着革命时期先辈们将毛泽东武装割据思想与陕甘边地区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熠熠光辉;在陕北公学旧址的参观时,通过对校史、革命人才培养史的参观与了解,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与人大、与陕公、与这段光荣而庄严的历史的深刻联结,赞叹于党和国家为培养抗日军政人才所做出的努力和前瞻性部署,也深切体悟到毛泽东那句“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的信任之深和期待之重。

本次延安行的研学实践,使我得以对延安的红色文化和抗战时期的革命历史有所了解,为中国革命先辈的英勇抗争、不畏艰险和牺牲奉献所震撼;也使我得以实地重温厚重的历史,在陕北公学的红色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赓续人大的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作为新时代青年,更觉应肩负使命,继续追寻先辈足迹,增本领、悟真理,将此行的收获转化成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理想与行动,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贡献力量。

————新闻学院2020级本科生 铁雨浓

在这个暑期,我们从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一路北上,沿着先辈们曾经走过的路线,途经安吴青训班、薛家寨革命旧址、照金革命纪念馆、洛川会议旧址、雪地会议旧址等革命旧址,终于抵达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我们追寻领袖足迹、感悟红色血脉,接受了延安精神、陕公精神的熏陶和洗礼,在伟大领袖和无数革命先辈的事迹中更加明确了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作为“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使命担当。

此次实践中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在梁家河的参观调研。我们来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的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梁家河村史馆里、在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旁,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这种蜕变。在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提交了八份入团申请书、十份入党申请书,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共产党员。习总书记带领村民学习先进经验,从零开始刻苦钻研,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挖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在劳动的间隙坚持学习,从《新华字典》入手一点一滴积累。在感悟领袖初心的过程中,我们也愈发明确了身为“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责任使命,愈发明晰了成长为堪当时代重任新人的必由之路。正是因为恒于理想信念,敢于开拓创新,勇于自找苦吃,善于吸纳经验,勤于提升自身,习近平总书记才实现了从迷惘到坚定的蜕变,我们也应该从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经历中汲取经验,努力成长为具备“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品质的新时代青年。

————哲学院2020级本科生 伍润昊

三天的行程转瞬即逝,我带着“总书记何以改变正定”的问题来,通过与当年和总书记共事的同志们深入交流访谈,实地感受总书记当年工作过的场景,亲身感受正定县今日的发展成果,找到了内心问题的答案。

广袤天地问初心。通过与当地干部的访谈,我了解到当年的正定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个粮食亩产“跨长江”的高产县,被树为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是一个“好县”。但是当习近平总书记从清华毕业,来到正定工作时,却敢于实事求是、破除迷思,大胆提出正定是一个“高产穷县”,必须奋发有为,改变现状。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习近平总书记以炽热深厚的人民情怀、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带着县委班子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经济作物、申请减少征购指标,使得正定一年内就完成农业产值翻倍的任务,基本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解放思想破难题。作为传统农业县,如何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当时必须破题破局的难题。根据正定县的实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紧密把握正定老城位于距离石家庄市15公里的区位条件,大胆提出“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为正定县未来的发展擘画蓝图,锚定方针,成为正定经济发展的定星盘与指南针。

锐意改革开新局。1983年,中央电视台筹拍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寻找地方政府共建“荣国府”临时外景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看到了机会,以卓越的远见、缜密的思考、坚定的信心力排众议,主动出击,积极与中央电视台联系,最终该基地由正定县无偿提供场地,中央电视台投资搭建。拍摄结束后,红楼梦拍摄场地成为正定县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为旅游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天的行程,让我备受振奋,倍感鼓舞。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大青年,我将以此次“重走领袖初心路”为起点,努力学习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非凡的政治智慧、超凡的政治意识、勇锐的创新思维,立志做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先锋闯将,努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生 王诗龙

这一站,我们来到正定,从讲述中体会习总书记的人格魅力与超前战略;在参观中感知正定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先进发展村中感受正定人不断发展奋进的品格。这是一次难忘的学习之旅,我亲身体悟到领袖的初心使命,也认识到作为新时代新青年应该担当起的责任。

通过共事同志对总书记在正定工作生活时的细枝末节的讲述,我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战略制定上的高瞻远瞩,在工作中体现的严于律己、兢兢业业的坚强党性,在生活中表露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卓越品格。我越发体会到他对人民的深情厚谊,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他始终将共产党员的誓言刻在心中并不断践行承诺,我为之感到敬佩并愈加坚定自己入党的初心与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漫步于荣国府、隆兴寺与古城墙,我在岁月斑驳中感受正定发生的重大变化,看到人民在改革建设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对“文化兴县,旅游兴县”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保护文化的重要性也产生了深刻的思考。这些离不开总书记对正定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视,更离不开一代代正定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意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在塔元庄村,我看到正定人民在新时代中展现出的新气象、新作为与新成效。他们紧紧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成旧村改造,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设起多元化综合旅游康养地,为不同群体创造针对性福利。我应该学习这种锐意进取的态度与持续奋进的毅力,才能有所为,有所成。

这次实践学习,让我更加坚定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与责任,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应以领袖为榜样,为祖国的发展努力学习、扎实工作、无私奉献。我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与能力水平,在自己的岗位贡献自己的力量,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始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商学院2020级本科生 魏佳乐

“正定确实是近平同志从政起步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初到正定不过29岁。赴正定党校交流期间,齐顽强校长向我们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做出的工作贡献和正定如今的发展面貌,我不由得对习近平总书记当初前瞻性的思想决策和一代代党员干部赓续前人之路砥砺发展之效感到敬佩。张银耀老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期间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点滴小事,深入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性格特征和工作作风后,我更感慨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中的锐意进取、目光长远和谦虚谨慎,在生活中的艰苦朴素与勤于学习,进而对自己如何走好新时代青年的成长之路、如何打好日后发展的思想根基而深有感悟。

沿着习总书记的工作足迹,我们在荣国府体悟了“红楼梦”背后文化产业的致富之道;在大佛寺、古城墙感受到了文物保护的历史情结和文化脉络;在塔元庄村看到了“半城郊型”经济的发展奥秘;在西柏坡纪念馆回望革命历程,坚定了艰苦奋斗的理想信念。这些都帮助我深刻地理解了习总书记发展战略背后的现实基础、历史联结和革命情怀。正定的发展、中国的发展是与千百年的历史积淀、浴血奋战的革命光辉、勤劳拼搏的人民群众、审时度势的发展定力密切相关的。

最后,驻足于华北大学旧址,我回望着那些尽情挥洒青春、绽放才华、为国效力的伟人和革命先辈的足迹,他们都为我们当今青年如何回应时代所需,在时代浪潮中施展拳脚做出了最好的解答。新时代的征程波澜壮阔,我们必将踔厉奋发、勇担使命,争当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 胡娇

参加“追寻领袖初心路”实践之旅,我踏上了回望历史、感悟真理的旅程。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这一孕育伟人、涵养领袖的圣地,成为了我领略领袖初心的见证之地。

行走在正定县委党校,那里的每个角落似乎都因实践导师们的讲述而鲜活起来。每每看到那里的景象,我都会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的点滴,想起他在工作上的勇于创新、重视人才;在思想上的信仰坚定、志存高远;在生活中的热爱学习、艰苦朴素和在作风上的刚正不阿、清正廉洁。正定县见证了总书记的从政之始,也见证了他一路走来始终不变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历告诉我,不忘初心,方能不断前行,初心的力量,能激发人们奋发向前的热情。站在这片土地上,我深深感受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意义,坚定了自己在行政管理领域为公众福祉奋斗的决心。

走进塔元庄村,我仿佛看见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希望。这个曾经贫困落后的村庄,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离不开老百姓的智慧和勤劳,更离不开正确而扎实的政策扶持,离不开一群始终为人民着想、敢为人先、踏实肯干的干部班子。我认识到,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要倾听人民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我们要扬长避短,发挥出这些村庄的独特优势,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让每一个乡村都散发出生机和活力。

最后,来到西柏坡革命教育基地,一幅幅画、一张张照片,仿佛把我带回了民族危亡、前路难测之际。他们所经历的艰苦和磨难或许是我们这些身处和平年代的青年所无法体会的,但他们无私奉献、不屈不挠的英雄事迹始终激励着我坚守信仰、砥砺前行。革命先辈的高尚精神,教会我坚持真理、追求正义,并时刻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崇敬之情。我要把革命先辈的精神与时代融合,将其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为建设美好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汲取了伟人的智慧,感受到了领袖初心的力量。我心怀感激,决心要坚定不移地在行政管理领域追求卓越,为实现乡村振兴、国家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在初心的指引下,我们将砥砺前行,不断奋进,谱写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公共管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 游潇漪

“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那人民领袖是如何诞生的?人民领袖又是如何成长的呢?带着这个疑问,这个暑假我加入了“追寻领袖初心路”实践团队,踏上了前往正定的解惑之旅。

“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坐在前往正定的高铁上,我翻阅着有关习总书记与正定的资料和书籍。在卷帙的文脉与墨香中,我恍然间看到一位年轻的干部骑着一辆老式凤凰牌“二八”自行车,奔波于正定县的乡间田野,穿梭于滹沱河的南北两岸……艰苦朴素、亲民爱民,这是书中的总书记形象。合上书页,望着高铁两侧飞速经过的村庄,我对目的地充满了期待——我将有幸用脚步丈量正定这本大书厚书,走进人民领袖初心的出发地。

来到正定,我们听人民领袖的故事,听同僚说,听百姓说,听这古城墙的一砖一瓦说。

访当年人,寻当年事。在正定县委党校,我们聆听曾与总书记共事的老朋友们,给我们带来一场生动的讲述。一个床边经常放着书的人,一个经常下乡走访的人,一个记忆力超群的人,一个香烟说戒就戒的人……我们看到了总书记的另一面——一个可爱的、带着年轻人的干劲与果敢的人。面对缺点,能知错就改、严于律己,这就是人民领袖为何为人民领袖。

进塔元庄村,听百姓说。塔元庄村是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重点关照的区域之一,在改革开放春潮涌动之际,沿着总书记提出的“半城郊型”经济,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个冀中平原再也普通不过的小村庄,一个曾道路闭塞、穷困潦倒的村落,几十年过去,已然变为高楼林立、屋舍俨然、具有现代化农业生态系统的先进村。不论是进村搭载我们的本地司机,还是当地村民,都向我们夸赞塔元庄的发展、同福产业园的兴旺。在他们的口中,我们惊讶于乡村旧貌换新颜的速度之快、变化之大、水平之高;我们敬佩于当时总书记的尽职尽责、目光长远、不畏艰难。人民领袖之所以为人民领袖,便是以这深入群众、刻苦调研的精神为火光,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瞻仰文脉,听古城墙说。“千年古郡,北方雄镇;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正定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参观中,我们透过千年古郡感悟历史的文化力量,穿过碑林书匾中体会九朝迭代的历史沧桑。在阳和楼白朴的元曲遗音,“为文彬彬,为武赳赳”的文人武将中体会古建如画的正定城。如今正定古城的完整保存,离不开习总书记挑起文物保护大梁,千方百计抢救古树、古寺、古城墙,组织文物普查,健全保护制度……保护与发展并举,构建可持续发展道路。人民领袖,便是拥有这样坚定而长远的目光的人。

览古城正定星燧贸迁,固今朝赤色信仰如磐!追寻领袖初心路,让我真切感受到一位真抓实干、敢想敢干、勇于创新的人民领袖形象,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学成报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伟大理想。在习总书记的身上,我还学到了一个人应该对人生、社会、国家应有的态度,那就是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把自己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中国式现代化宏伟征途正徐徐展开,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我将拿出一个人大人应有的姿态,奋发向上、克服困难、广泛实践,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学所闻运用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向领袖学习,全心全意投入到为人民服务当中去!

————财政金融学院2022级本科生 冯冰艳

正定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起步的地方,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多,他对这片热土知之深、爱之切。在正定,我们实地感受40年多前总书记在任时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探寻习近平总书记执政思想的实践源头。在正定县委党校,我们倾听总书记当年的身边人讲述他的一丝不苟的工作要求、高风亮节的生活作风,感受总书记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塔元庄村的村史馆,我们参观一个贫困村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发展成为全国模范带头村的蝶变之路,感受总书记深刻的为民情怀;在隆兴寺的大佛下,我们回顾总书记掷地有声的批评:“我们对文物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感受总书记坚毅的责任担当;在荣国府的院落中,我们探索建设旅游文化名城、发展旅游经济的超前思想,感受总书记开放的改革思维。

正定是一个小县城,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更记录着改革开放初期,习近平总书记呕心沥血为40余万正定百姓谋发展、谋幸福,乘政策春风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创业、致富的光辉事迹,铭刻着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的深情厚爱。这里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悉心发掘,获得启迪、汲取力量,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做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更大贡献。

————商学院硕士2023级研究生 吕天曲

七月的骄阳下,集美学村里别样的楼群、军营村上的青山绿水、鼓浪屿前的“宝岛”轮廓,我们穿梭其中,身体是热的,心也是。能有机会在此季节来到厦门,踏上一段“追寻领袖初心路”的旅程,对我而言,何其有幸。

厦门这座城市,是英雄辈出的城市。走进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透过历史的记载,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年陈嘉庚先生怀揣教育报国的信念,立志挽救民族危亡的伟大爱国精神,“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当如此。来到英雄三岛,在一个个炮台面前,仿佛仍然可以听到“祖国统一”的炮火轰鸣,看到军民齐心的众志成城。过去,民族的独立离不开爱国华侨的支持;未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也一定离不开每个爱国的先锋和闯将。

厦门这座城市,是勇立潮头的城市。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厦门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总书记主政浙江时提出的,但早在厦门时期,这一理念就已经蕴含在总书记对高山村的嘱托中了。伟大的思想必然扎根于伟大的时代,要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不走一走总书记的“来时路”,不看一看中国各地的不同情况,又怎能深刻把握其中伟大的实践要义呢?

厦门这座城市,是维系两岸统一的城市。登上鼓浪屿,遥望着祖国宝岛台湾,那种渴盼祖国统一的情感油然而生。“两岸一家亲”,厦门为两岸同胞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通道,让台湾人民也能享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红利,但同时也昭示着祖国必将也必然统一的历史大势,任何人都不可逆势而为。

“追寻领袖初心路”的旅程是短暂的,但对我的影响是深刻的。总书记的初心路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初心路,更体现了一个伟大共产党员,一个大国领袖的初心之路。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走过总书记的厦门之路,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党的初心,也更坚定了自己的初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本科生 王昊轩

2022年4月25日,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我有幸作为校合唱团的一员站在世纪馆北广场的欢送队伍中。当世纪馆北大厅大门缓缓打开,一位身着灰色中山装、步履沉稳的长辈向我们走来。那一刻,崇敬和感动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声音不断回响。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怎样的成长经历,他的思想伟力从何而来——我逐渐意识到,要想深入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体验、去回答好这些问题。

暑假期间,我跟随中国人民大学“追寻领袖初心路”实践团前往福建厦门。我曾读过《习近平在厦门》一书,通过书中的十三篇采访,对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厦门的从政轨迹和政治风范有一定了解。“高泉国、高泉阳:习书记两次来到我们军营村”一章令我印象深刻:总书记在1986年和1997年两上高山,两次为“高山村”指明发展方向。此次行程的第二天,我们前往海拔1000多米的军营村和白交祠村。漫山遍野的茶园和一幢幢精致的住宅展现出的新面貌已全然不同于当年总书记访贫问苦时的景象。我们走访书中受访者高泉国老人的老屋,他的老伴为我们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对军营村干部群众的殷切嘱咐,重温总书记与村民们同饮一杯茶的故事。老人激动地拉着我们的手,眼神中透露出感动与期待,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传递给我们。我们得知军营村是总书记“精准扶贫思路”源头。总书记早在四十年前已热切关心并积极解决贫困问题,加大扶贫力度的意识从正定萌芽,后来到了军营村,之后又到宁德,不断加深、持续完善。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现在提出的多项扶贫政策,和他过去在各地实践时的思路都是一脉相承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动情地说:“厦门给了我人生许多历练。”或许这历练正在于三年间走遍厦门的农村和海岛,倾听每一位干部、群众的心声,以问题为导向让这座与中国台湾一水之隔的新兴经济特区一步步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他先后两次为厦门制定发展战略:担任厦门市副市长时主持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担任福建省委书记、省长期间提出“厦门城市规划由海岛型向海湾型转变”的思想和“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战略。他始终牵挂着这方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厦门的工作经历带给他许多人生历练,他也在历练中不断推动厦门经济特区的蓬勃发展。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此刻,总书记笑着挥手走向世纪馆北广场的身影又在我脑海中浮现,他思想精华背后的故事在我心中也逐渐变得清晰具体。“追寻领袖初心路”实践让我有机会走向理论原点、故事起点,在生动实践中追根溯源,更好地读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和发展脉络。我将带着在这次“沉浸式践学”得来的宝贵精神力量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不负总书记“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嘱托和期望。

————经济学院2021级本科生 黄殊雅

追寻领袖初心路实践活动贯穿了我的硕士学业全过程、坚定了我的理想信念。去年,在我硕士入学之际,我有幸赴延安开展“寻根之旅”。黄土高坡上,陕公旧址前,我对“人大人是一群怎样的人?”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如何成为复兴栋梁,强国先锋?”有了更清晰的行动方向。今年,在我即将步入社会之时,厦门的“初心之旅”,让我对“离开校园后要做什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对“工作中始终要坚持什么?”有了更确切的答案。

198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得知厦门特区建设有一定挑战的情况下,依然发扬优良工作作风,立志做大事,来到厦门特区工作。他在与厦门大学经济系学生张宏樑的交流中提到,年轻人要“自找苦吃”,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磨砺智慧、考验能力;而不畏困难做事的过程应当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思想,从为民出发,以做实事为手段,守好清廉的底线。走进厦门的山区和茶农果农攀谈,走在鼓浪屿的小巷听历史国际社区的欢歌笑语,走在习近平总书记奋斗过的土地上,我能够切实感受到总书记领导制订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厦门的绿水青山、琴岛的历史文脉和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所做出的贡献。总书记的创业精神、为民情怀和战略思维,激励着我在未来的工作中,用人大学子的智慧开创天地。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到《习近平在厦门》,我在追寻总书记初心路的过程中成长,从立志做一名合格的陕公人,不负母校人民大学的培养;到立志做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不负广大人民群众对青年的期望。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无论走出校园后我将在哪个工作岗位奋斗,我都会把平凡的工作当成伟大的事业,把社会发展的成就当成自己人生的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奉献青春力量。

————劳动人事学院2022级硕士生 杨欣悦

“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简单的八个字背后,不知有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作为宁德人,从小我便从长辈的口中了解了过去的困难与不易,也亲眼见证着这座沿海小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我只是常常惊叹于家乡发展“每年变个样”,通过这次实践,我更明白了这背后的“成功密码”——闽东大地的山海巨变,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的生动表现。

任何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特点、发展基础,找到正确的发展思想至关重要。彼时尚是青年的习近平同志,就以高度的前瞻性眼光、深刻的战略性思维和扎实的调查研究,为宁德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并在实践中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地落到实处。从下党乡开阔的街道、整齐的民居,到赤溪村丰富的产业、优美的自然,从“摆脱贫困”展览馆里详实的案例和资料,到闽东日报社里见证宁德变迁的一条条报道,从下岐村连家船民上岸安居,到白马船厂新军舰下水试航,从宁德时代创下世界新记录的“麒麟电池”,到上汽园区里58秒下线一台的汽车,从风光优美的三都澳渔港,到古色古香的狮峰寺斗拱,从有“闽东延安”之称闽东苏区政府旧址,到柏柱洋革命纪念馆里的红色文物……一桩桩、一件件的背后,我们深刻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军民融合、老区建设、城市规划、生态保护等各方面的重要论述,深入理解了它们背后的思想起源、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也更直观感受到了它们对人民群众生活实实在在的改善与帮助。

习近平总书记35岁到宁德,37岁离开。来时面对的是“老、少、边、岛、贫”的困难地区,离开时为这片土地留下了清晰的发展思路、扎实的建设成就、实干的人才队伍。作为“00”后一代青年,我们的35-37岁,刚好是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上新征程的关键阶段,我们又能否像这样敢于“自找苦吃”,用汗水与智慧拼出一方天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创造美好生活呢?因此,我想当代青年更要以领袖为榜样、向领袖学习,怀揣着为人民谋幸福的热忱、为难题找思路的勇气、为发展求突破的担当,脚踏实地学好专业本领,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国际关系学院2022级硕士生 林泽玮

三十几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时任宁德地委书记,将闽东地区总结为“老、少、边、岛、贫”五大特征,据此提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今天的我们再站在这片土地上,看到的已是一片后发赶超、意气风发的大好景象。此次行走中国暑期社会实践,我们跟随着闽东百姓重现了宁德从“鸾峰桥上听风雨”到“摆脱贫困奏凯歌”的真实改变。

脱贫致富展新旗——追寻领袖初心路,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走过下岐村、赤溪村、下党乡。在被三十多年前闽东百姓贫苦生活的图文记录震撼后,今天便利的交通、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兴旺的旅游业、茶业还有百姓们时不时传来的欢声笑语让人感慨。走过越多闽东的土地,我们越能真切地体会到无论是“连家船民上岸第一村——下岐”,还是“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都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表现出只争朝夕的干劲、滴水穿石的韧劲,都在鼓励着青年人投身于增进民生福祉,谱写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现代产业领新路——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公司和上汽集团园区是宁德市现代产业高速发展的典型。自2011年成立以来,宁德时代的发展速度无疑是惊人的,公司“持续奔跑、持续领先”的精神既代表着宁德现代产业不断领跑的决心,也是新时期青年一代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此外,我们还进入上汽集团园区,参观汽车生产线、测试线,感受平均一分钟组装一辆汽车的宁德速度。

文化繁荣奏新歌——我们参观了闽东日报社,从报社展馆和融媒体中心两个侧面纵览《闽东日报》和宁德新闻事业的过去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对闽东的新闻事业发展非常关心。我们在展馆内认真阅读了总书记当时为《闽东日报》复刊撰写的复刊词《坚定方向 弘扬正气 振兴闽东》,从字句的热情中感受到总书记对宁德新闻事业重展雄姿、再创辉煌的期待与信心,也见证了《闽东日报》三十年来不负党、不负人民的蓬勃发展。进入新时期,闽东日报社设立融媒体中心,通过信息化技术、现代化手段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在总书记持续关注下坚守初心、紧跟时代,时刻以讲好闽东故事,振兴闽东发展为己任。

————财政金融学院2020级本科生 赵双双

一次宁德的学习之旅,学习的是人民领袖治国理政的思想滥觞,见证的是党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聆听到的是戮力同心、携手共进的时代华章。

宁德的发展故事,讲述的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来的奇迹,其核心在于让人真正成为人。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关怀的连家船民为例,在旧中国,连家船民背负着沉重的苛捐杂税,得到的却只有歧视性的称谓,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真正获得了人的尊严,第一次在政治上获得了平等,以人民的一份子成为社会的一员。在改革开放之后,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仍在路上,连家船民的生存状况获得了全面改善,从漂泊无定的海上生活转向了舒适稳定的陆地生活,并在总书记的关怀下,发挥自身特长优势,自力更生。一场跨越百年的变迁,映照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宁德的学习之旅,我还认识到了“一切依靠人民”六个字的千钧之重。在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的故事背后,还有自人民演绎的感人肺腑的间章。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到访下党乡,是由于该乡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房屋尽数被毁。而在灾难发生之际,人民的坚毅与勇气得以显现,从村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抗洪救灾,再到家园被毁后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气魄重建家乡,一个个故事的背后,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英勇气概,是人民的伟力在微观处的体现。

————财政金融学院2020级本科生 何昱淞

此次前往宁德,站在宁德的土地上,走过宁德的大街小巷,听宁德人民讲述宁德的征程,我才深刻感受到了何谓“宁德力量”。宁德从“老、少、边、岛、贫”的全国贫困典型,到拥有今天的成就,这绝不是空喊口号就能做到的,而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深切关注宁德民生,立志改变宁德现状。总书记曾三进下党,在崎岖山路上步行数小时,只为深入贫困村,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总书记也曾恢复停办二十年的闽东日报,解放民众思想,传达党的精神。连江船民上岸,赤溪旧貌换新颜……桩桩件件都满载着总书记对人民的关心,是党的人民性的佐证。在总书记的英明领导和宁德人民的不懈奋斗下,宁德不断发展,贫困村摘帽,特色产业闻名全国,科技企业蓬勃发展,人民幸福指数不断上升。宁德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典型,宁德也成为了总书记脱贫攻坚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不让一个民族掉队,不让一个地区掉队”,这是总书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劳动人事学院2021级本科生 陈岳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选好带头人、组建先锋队,小山村也能成为示范地;只有坚持发展,树立不再来的机遇意识、敢为人先的改革意识,大胆探索创新,实现共同富裕才有出路;只有坚持团结奋斗,才能出“生产力”、出“精神劲”。下歧村和赤溪村摆脱贫困奔赴小康的历史是中国大地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三十年前赴后继,三十年一以贯之,唯有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摆脱贫困不是终点,而是美好生活的开始。

————财政金融学院2020级本科生 梁盼盼

非常幸运能参与“追寻领袖初心路”实践活动,拥有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这次的社会实践是喔全方位深入感受到了宁德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在这次学习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下歧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时竟还有几千位村民世代生活在船上,居无定所生活漂泊,如今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已经过上“上岸”后的幸福生活。赤溪村通过发展白茶产业也实现了村民的脱贫致富。宁德的乡村振兴之路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与研究的范本,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挖掘本地的优势资源,因地制宜。

————应用经济学院2020级本科生 李婧涵

本次我跟随实践团赴宁德,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起源,内心感慨万千。最令我感动的,是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时不怕苦、不怕累,屡次下乡调研、体察民情,将人民群众的需求真正地放在心上。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民情怀和“四下基层”的制度支撑,才让习近平总书记能真切了解人民生活、解决人民实际困难。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也应当贴近学生生活,仔细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做好学生的“服务员”,真正地为学生服务。

————经济学院2020级本科生 刘书恺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本次来到福州追寻总书记二十年前在福建执政的足迹,我无比深切地体会到总书记的为民情怀,真切地感受到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至坚至诚。

鼓岭的一枚邮戳牵起了大洋两岸的两国人民交好的最真挚情愫;三坊七巷的保护修复留下了绵延千年的历史气息;“3820”战略工程的规划实施成就了今日福州的历史性变化。这是总书记在地方任职时就灌注的人民情怀,它呈现在每一句真切的话语之中,体现在对一个具体的人的关爱之下,表现在城市的每一个变革之中。

在总书记的“第二故乡”,我们触摸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也在具体的实践与体验中认识人民情怀的蓬勃力量。什么是为人民服务?我想,为人民服务就是像总书记这样,始终挂念着治下每一个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之事,始终希望着治下每一个百姓都能走向富足安康的生活,始终希望城市的发展、经济的腾飞最终惠及的是每一个百姓。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更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同样应该为之奋斗的方向!

————哲学院2020级本科生 伍润昊

三山鼎峙一水长流,七溜八溜不离福州。福州对我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城市。本次跟随“追寻领袖初心路”福州实践团的队伍,再次触摸往日熟悉的景象,在旧景中亦然品出新意。

福州是以幸福为名的城市,是总书记自述“一生最美好的年华”的度过之所,这里展现着中外民间跨越大洋的深厚友情,回眸着民族文化前行的光阴,展望着向未知进军的无限可能。通过对总书记在福州工作的深入了解,我深刻地认识到所谓“幸福”之城其本质是要全体人民的幸福,这几十年来福州城市的发展也在追寻着更加全面的幸福。福州城市的名片不仅是写在历史与教科书里的林则徐、林觉民、冰心,更是每一项惠及人民的决策,每一声亲切和蔼的关怀,每一个不懈奋斗着的人。总书记在这里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下人民情怀的先章,他不怕苦、不怕难,只是纯粹地希望人民过得再好一点,自己能为大家做的再多一点。三十余年弹指一挥间,总书记“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话语犹在耳畔,也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接续奋斗,指引着我们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

————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 陈妍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福州是有福之州,总书记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在这里度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诸多内核也能够在这里找到源头。在福州的调研学习过程中,越深入,越能感受这座城市发展蝶变之福;越了解,越能触摸城市中每个人与时代共振之福。

在实践导师的带领下,我在鼓岭之上的清风薄雾、柳杉古厝中感受到了开放包容的闽都文化,见证了中美民间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在菌草中心的生机萌动中感动于林占熺老师因陋就简干大事的故事,振奋于“一株幸福草,造福全世界”的“天下”情怀;在灯火璀璨、波光粼粼的闽江之滨了解到总书记亲自登上“连家船”、着力推动“连家船民”上岸的故事;在生动的光影展览中回溯了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描摹的“福州梦”从“铸梦”到“圆梦”的过程……

三十年的时间,是一个人成长为中流砥柱、堪当重任的时间,也是一座沿海小城顺应潮流、高速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时间。从对比鲜明的图像到诚挚动人的故事,再到街头巷尾人民生活的样貌,“3820”战略工程实施三十年来福州城乡面貌变化之大、经济社会发展之快、人民群众获益之多变得生动可感,也让我们沉浸其中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满足感、幸福感和踏实感。在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我更看到了“3820”战略工程以民心所向、百姓所需为旨的根本遵循,看到了总书记“民有所呼,我有所闻;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的执政理念,看到了总书记率先垂范、守正创新的实干精神。

总书记在3820战略设想的序言中写道:“今天,我们是站在创造未来的源头上,就应当树立超前意识,敢做时代的弄潮人。”立足福州,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放眼未来,新征程对于青年人大人也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应该更加吃苦耐劳、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勇立潮头,在身处绝境时坚定信仰,在身处顺境时自讨苦吃,以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工作和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融合,方能不负青春之我,不负时代召唤,不负人民期待。

————商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兰嘉颖

三山鼎峙,一水长流,这是总书记曾长期工作过的城市福州。在暑期来到绿荫满城的榕城福州参与“追寻领袖初心路”学习实践,我感到无比激动与荣幸。从人民大学的象牙塔中走出来,来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与实践地,追寻领袖的初心轨迹,我更深切地体会总书记无私为民的赤诚情怀。鼓岭故事、幸福菌草、连家船民、“3820”战略工程……短短两天的学习实践中,借由数个印象深刻的事迹,我在脑海中想象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时的一幕幕真实场景。如何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如何带领福州谋创新、求发展?这是总书记在福州不辞辛劳、日夜思索的重大课题。而在总书记遍及福州全城的足迹之下,饱含的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不变初心。

对于即将作为博士新生再次回到人民大学的我而言,追寻领袖初心路,使我对人大学子的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大学子血脉流淌的是红色基因,胸怀容纳的应是国家和人民。人大学子应时刻不忘领袖为民初心,将国家发展与个人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让自身的成长融入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来,在实践中增长智慧、锤炼能力,争作“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经济学院2023级博士生 吴韬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的初心使命从何而来?新时代的萌芽从何而来?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到红色闽北大地,走一条见证初心的“问道”之路,也走一条践履初心的“行道”之路。伟大的时代为研究者提出伟大的问题,想回答好时代提出的命题,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是必经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17次深入南平调研,足迹遍及闽北的山山水水,对生态文明建设、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作出重要指示,为南平的新生擘画蓝图。如今我们追随总书记的脚步,来到南平,追寻初心,发现问题,提供青年智慧、人大方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在南平被提及最多的话语。南平“山围八面绿,水绕二江清”,有包括武夷山在内的丰富的生态资源,“两山理论”的实践和转化在南平更加重要。此次调研,我们看到南平市努力在“生态上做文章”,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产业链,开发环武夷山骑行环线等文旅产品,不断培育竹文化、茶文化的消费环境,促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拉进城与乡的距离。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调研中,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除了建设成绩,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值得我们回应的问题。村子里没有产业,村民必然外出务工,怎么把年轻农民留在乡土?乡镇里从事茶产业、竹产业的主要劳动力都上了年纪,工匠青黄不接、年龄结构使得发展不可持续,产业的未来怎么办?武夷山“环带”的大工程跨越众多星罗棋布的景点和发展程度各不相同的乡镇,怎么凝心聚力、协调合作、共同富裕?这些问题是南平的问题,也是千千万万个乡土中国面临的问题,督促着我们进一步俯下身去、了解真实情况,进一步广搏见闻、拓展知识边界,进一步扎根乡土、深耕久久为功,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时代、领悟领袖初心。

如朱子言,“行然后知之艰,非力行焉者不能知也”,书本上学不到的,需要从实践中汲取养分。我们从南平一隅,看到中国许许多多地市的发展需求;我们从今天的南平,看到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的时代命题如何从曾经的福建萌芽发展。未来,我们一定珍视调研中获得的宝贵财富,聆听群众呼声,发现真实问题,服务基层需求,贡献青春智慧在一次又一次奔赴基层的过程中不断重温领袖初心、守护真我初心。

————国际关系学院2021级博士生 张渠成

“绿水青山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今年夏天,我有幸跟随“追寻领袖初心路”调研队伍赴福建省南平市开展调研,感触颇深。

近年来,南平着力在“扩绿”和“增长”上下功夫。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要求,多角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为全国其他地区的两山转化提供先发的借鉴经验。

一是在全国首创“生态银行”模式,打通了资源变资产的通道。通过借鉴商业银行的做法,采取“分散化输入、规模化整合、专业化经营、持续性变现”的模式,搭建资源开发运营管理平台,实现将资源转变成资产和资本,促进农民增收、产业降本。重点推进“森林生态银行”建设,以“一村一平台”实现分散变集中、以“一户一股权”实现林农变股民、以“一年一分红”实现资源变资金。截至2022年,“森林生态银行”模式推广至全市10个县(市、区)和省属埔上国有林场,共涉及74个乡镇202个村超过2.4万。

二是实施“武夷山水”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实现了优质生态资源的生态赋能效益。通过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验检测、统一宣传推介、统一营销运作,使闽北优质农产品展现出“生态”的标签与内涵。通过溯源和品控体系建设,建立起消费者对产品生态价值的信赖基础,在价格上实现生态价值的经济溢出。2022年,在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价值评价中,“武夷岩茶”连续6年蝉联中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2位,武夷红茶、东峰矮脚乌龙、政和白茶、北苑贡茶、政和工夫等多个地理标志产品上榜。

三是坚持“五个一”优势资源转化,逐步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经济体系。南平全力培育一座山、一片叶、一只鸡、一根竹、一瓶水“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建成绿色生态茶园45.2万亩,着力提升茶叶品质,拓展茶精深加工产业。围绕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推进丰产竹林建设,打响“武夷竹制造”品牌,引进发展“以竹代塑”项目,打造林竹开发千亿绿色产业。发布《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水资源白皮书》,充分利用雷公口水库等富余的优质水资源,推动头部企业华润怡宝、银河水业等12个水产业链项目落地开工建设。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从“高生态颜值”到“高质量发展”,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在南平徐徐展开,昭示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环境学院2023级博士生 汤李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才能增长才干,才能知行合一。对我们这些在校的研究生来说,走出校园,到地方实践,是增长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我非常有幸能够作为“追寻领袖初心路”调研队的一员,来到福建南平实地调研,短短几天,有体悟,有成长。

我们带着问题出发,在南平这个没有围墙的大学中寻找答案。调研前我了解到,“科技特派员”制度发端于福建、发源于南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关心指导、总结提升的工作机制创新。我好奇于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如何带领南平走出了“三农”问题的“十字路口”。来到南平,我在南平市金映茶叶家庭农场总经理严金友的茶山上的一块大石头上看到了四个字:屡战屡胜。而在上个世纪末,严金友还因为创业屡战屡败的“战绩”,成为当地的名人——前前后后做过十几个项目,都没有成功。2002年4月,习近平同志来到光泽,鼓励严金友专心做茶,预祝他屡战屡胜。紧接着,严金友把茶园面积扩大到了300亩,并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科学选种优质茶叶品种,打造生态有机茶园。他说“这些年我在‘科特派’的指导下开展生态茶园建设,学习生物防治技术,并通过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结构。”二十几年过去,严金友也转败为胜,成为了屡战屡胜的农民企业家。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科技特派员是在基层群众对实用技术需求强烈、农村科技推广力量不足、农业产业结构亟须调整的迫切情况下,挺身而出、充实到基层组织中的一批掌握知识和技术的人才。像这样的科技特派员正如星星之火一般,将逐渐点燃整个南平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广阔原野。

我们从现实中发现问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实地来到南平调研当地竹产业后,我一边惊叹于“一根竹撬动绿色富民大产业”,将竹林资源点绿成金的发展战略与科技进步,一边困扰于国内市场对于竹产业的片面理解,和当地竹产业自身亟待优化的产业布局及新增长点。通过需求侧分析我发现,从限塑令到双碳目标下的“以竹代塑”和“以竹代木”,虽然竹制品的生产消费量逐年上升,但是相对于竹制品优渥的材质和充足的供应而言,竹制品在消费端所占份额并不大,发展并不充分。与此同时,当地竹产业链也有待健全。面对高级竹产品销售与产品创新高度依赖于国外市场,且国际环境不稳定的情况,我们在报告中建议当地政府应当更加重视“国内大循环”,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产品创新和国内市场拓展。另外对于完善竹产业链,我们建议当地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鼓励企业上项目、扩项目,支持现有企业二次创业;同时加大“以商招商”扶持力度,积极吸引异地客商与现有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兼并重组或强强联合,以实现南平竹产业的“强链、补链、延链”。

在南平的调研之行中,我感到自己现实地参与到了一方水土百年一遇的命运转折时刻,也感到了自己所学的知识所具有的影响现实的力量。未来,我也会尽可能地发挥人大学子的主观能动性,深入了解国情民情,挖掘地方发展的痛点难点,将我们在课堂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实现广大基层百姓的幸福生活建言献策!

————应用经济学院2022级博士生 李甜

在今年4月23日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习近平在贺信中号召:“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在“追寻领袖初心路”赴南平调研的过程中,我们惊喜发现当地公益书吧建设已十分成熟,公共阅读蔚然成风。

曾经的建阳“书肆林立”。南平市建阳区是一座有着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邑。建阳自古文化昌盛,是宋代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享有“图书之府、建本之乡”美誉。同时,建阳更是理学之邦、闽学渊薮,前有理学先驱游酢,后有朱熹、蔡元定等潭阳七贤。千百年来,人文荟萃,崇文尚读之风代代延续。

如今的建阳“书舍比邻”。“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习近平总书记曾向首届全民阅读大会致贺信,勉励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修身养志,增长才干;鼓励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南平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加快推进书香八闽、书香南平建设。目前在南平市建阳区官方建设“潭阳书舍”公益书吧的带动下,一大批民办、民办公助的阅读阵地、共享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书吧为全国的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创新模板。随着文字内容载体技术的变迁,人类的阅读范围、阅读方式和阅读行为都发生了变化,人们似乎已经形成通过移动终端获取非专业信息的阅读习惯,对于传统纸本阅读的兴趣正在减弱。在此背景下,如何唤起民众的阅读热情并引导大众坚守阅读本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阅读是文明之声,建阳区的公益书吧找到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方案。

书吧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窗口。我想,书吧不应仅仅读书,面对不同的读者群体,公益书吧可有针对性地提供适合他们的服务,如:针对学龄前儿童可开展面向家长的育儿经验交流会,针对中小学生可举办趣味知识竞赛、才艺表演等,针对中青年读者可举办读书沙龙等,针对老年读者可举办健康养生讲座、书画鉴赏交流会等。坚持开展群众性文化品牌活动,让书吧更有趣、更有生命力。

书吧是传播核心价值和优秀文化的平台。正如我们博士生服务团所做的一样,博士生服务团前往书吧与建阳区市民分享主题教育学习体会,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可以依托公益书吧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宣传党的先进政策主张。如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开展主题读书会活动,邀请先进党员代表和群众讲述抗日救亡惊心动魄的故事,激发党员和群众的爱国热情。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也可传播传统文化,举办知识竞赛等。

建阳书吧,书香四溢,启润人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生 郑智雯

今年暑期,我有幸参与“追寻领袖初心路”社会实践活动,前往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过的地方实地开展学习调研,近距离、沉浸式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与成长。行走于闽北大地,感悟南平的绿色蝶变,在基层一线领悟领袖嘱托,促进南平“无难不可平”是本次实践团南平之行的主要目的。

观产业发展,当南平发展的见证者。近十天里,我们上山下河,钻过窑炉透过建盏看到过南平数千年的黑瓷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到过流水线看过当地食品加工厂集育种孵化、养殖加工、销售物流于一体,构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到过车间在机器轰鸣声中看到南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竹吃竹”的竹产业欣欣向荣的景象,进一步领悟了习总书记“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的高瞻远瞩。近十天里,我们也尽力给到当地我们的人大智慧,我们建议当地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守好生态红线,把产业与生态进一步结合,比如利用当地生态美景、新鲜空气,完善配套设施,发展养老产业,抓住时代浪潮,进一步实现蝶变。

品幽香茶茗,做领袖故事的聆听者。茶,兴于唐,而繁于宋。在唐朝,福建产茶区以福州、建州(今福建建瓯)两地为主。至宋朝,福建茶叶盛极一时。在今时,茶叶更是闽北人民致富之道,闽北乡村振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期间,我们走到习近平同志曾到过到华桥乡吴屯村金友家庭农场,在负责人的介绍下,我们聆听了本茶场发展背后的故事,以及习近平同志与其茶场背后的故事,再一次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民朋友们的深切关心和祝福。

赏绿水青山,当南平美景的宣传者。南平青山绵亘,满目葱郁;清泓环绕,水清岸绿。在南平调研的一路中,我深刻体验到了“一村一落皆美景,生态乡村入画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时刻牢记领袖的嘱咐,面对如此的景色不仅止于欣赏,更将南平村落的美景以及美景背后衍生的农产品在社交平台上进行了宣传。我们在自己社交平台上发出南平美照,在研究生会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起了以南平农产品为内容的第一期“先锋助农”活动。宣传南平生态美景,促销南平有机农产品,为南平的旅游与农产品促销贡献我们力量,是我们在南平干的又一件实事。

走出书本,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深入实践,我在六天行程之中,走访了2市2区1县、7个乡镇、23个单位,我相信,未来几十年后再回想,这一次实践活动将也是我记忆里美好的鲜活的一次经历。

————社会与人口学院2022级硕士生 徐婷

我是淳安人,第一次以“寻访领袖初心”的理由回到故乡,看到了些不一样的东西。小时候总听长辈以哀伤甚至带点激愤的口吻提起那场浩大的移民,新安江淹没了世代居住的良田,把一个经济富饶的甲等县埋在水底,留下几个零零散散的山村和12公里的断头马路。我印象里的淳安人对于贫穷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发展也有着锲而不舍的追求。

但这次在下姜村,我们听到了这样的故事。2005年3月22日,习近平到下姜村调研。他观察到村子周边的山因为村民砍柴烧炭而变得坑坑洼洼,于是临时召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开座谈会,会上总书记说,“要给青山留个‘帽’”——那是下姜村脱贫致富最关键的时候,为了摆脱贫困,好不容易被动员起来的村民又要“熄火”。

但是,时任村委会副主任的杨红马清晰地记得总书记对他们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水”的情景,他们觉得很顺口、也越想越有道理——这后来成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前身。下姜村人在总书记的指引下边动员、边理解、边实践,因地制宜搞建设、恢复了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成为浙江省“千万工程”建设的排头兵。站在老乡家民宿里往向四围的山峰,那里确实有绿水青山,也确实变成了金山银水。

在经济发展困难、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环境保护是什么还一无所知的年代,让这些赤着脚从水田里走出来的村干部和老百姓停下他们的斧头和火把,是何其艰难的一件事。没有硬性的法律要求、没有严格的行政监管,但有澄澈的思维、有超前的设计、也有平易近人又深入人心的谆谆教诲,就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不绝的坚定行动。看到这些20年来葱绿如一的山头,就看到了伟大思想对中国改变的开端。

离开青山环抱的下姜村,行车经过碧波万顷的千岛湖,在习近平总书记关怀下建设的千汾线公路已经成为“浙江最美公路”,游人如织。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成为享受美好生活的心灵皈依。没有“青山留个帽”的发展智慧和先进理念,就没有“山水林田湖草沙”清新洁净的美丽中国。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靓丽注脚,来自筚路蓝缕时的高瞻远瞩,也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必将坚持的伟大事业。

————公共管理学院2022级硕士生 汪元

初遇下姜,入目是一幅幽美的“山居图”——绿树成荫,粉墙黛瓦,溪流潺潺。杨红马书记热情地迎接实践团的到来,我满怀感动与敬意,踏上这片古老灵动的土地,切实感受到习总书记的思想伟力。曾几何时众人提起下姜村,耳畔响起民谣“土墙房、半年粮、烧木炭,有女莫嫁下姜郎”。恍然间二十年光景逝去,在习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曾经偏僻、贫困的小山村已然蜕变为如今“绿富美”的脱贫模范村庄。村口立着的“下姜村——梦开始的地方”九个大字,向我们娓娓述说着小山村的蝶变故事。

2003年4月,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辗转于“搓板路”、轮渡和盘山公路,来到下姜村考察调研,自此总书记与下姜村结下深厚情谊。习总书记走访多家农户,与村民们亲切交谈,探寻下姜村的发展之路。当紧张的养蚕户妻子失手将热腾腾的茶水撒到习总书记身上,他温和安慰,并在离开时主动提出与养蚕户一家合影留念。正是在亲民爱民至深的习总书记的关怀与带领下,下姜村开启蝶变之旅,在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追梦、筑梦,“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起乡愁”的美丽乡村振兴梦在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廊桥边有座造型别致的思源亭,亭内竖立着一块石碑,上刻习总书记2011年给村民的回信。读着习总书记饱含浓浓爱民情怀的信件,听着杨支书讲述当时村民们收到总书记回信的感人情景,我不由思绪万千。思源亭中话思源,思的是下姜村焕发新貌的绿水青山,是下姜村村民们与总书记浓浓的情谊,更是总书记的思想伟力。下姜村在总书记的带领下华丽蜕变,村民们也从未忘却书记的恩情。总书记的回信是惦念,是嘱托,是鼓舞,也是厚望。它唤起下姜人的初心使命,鼓励着下姜村村民们“不忘来时路,奋进新征程”。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发展起来的下姜村,是乡村振兴的模范典型,是脱贫攻坚的时代缩影,是折射共富之路的“一滴水”。杨红马书记说:“习近平总书记对下姜村具有深情厚谊,他还像在浙江时一样,牵挂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关心老百姓的起居冷暖。”远处,大片红火的云霞洒满整个山头,如同下姜村百姓越来越红火的日子。

循着习总书记走过的足迹,实践团深情回顾习总书记“七到淳安、四到下姜、五次回信”的感人故事,学习领悟习总书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为民情怀和务实作风,追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感悟习总书记的思想伟力。未来在总书记的引领下,我们将牢记“扎根祖国大地”的深切嘱咐,铭记“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伟大使命,将自我深深扎根在基层中,将无悔青春谱写于群众间。

————财政金融学院2020级本科生 邱钰婷

走进小古城村,一栋栋农家洋房整齐有致,柏油村道整洁宽敞,茶园荷塘点缀其中,俨然一幅天蓝水净、业兴人和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是这个位于杭州郊区的村庄,真实的映照了“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周年以来所造就的万千美丽乡村。

村头百年香樟树旁“众人的事、众人商量”几个鲜红的大字格外醒目,村民茶余饭后总爱走到这棵大樟树下,说一说村里的新鲜事,议一议发展的难解题。村支书林书记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在树下和大伙儿摆事实讲道理,让家家户户降低院墙的生动故事。“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模式也正是习总书记当年在村里考察时留下的嘱托,在同乡亲们的交谈中,我们真实体会到“高墙”变成了“低栏”,村貌更美了,人心更近了。

支教归来的我从贫中之贫的西南边陲来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实地考察和感受让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千万工程”这一为群众谋利益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的实践价值和时代意义。二十年“千万工程”一以贯之、一绘到底,我们应当学习其中蕴含的习总书记的深刻为民情怀,扎根于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不急不躁,倾力倾情,经得住风雨洗礼,经得起脚步丈量,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炫丽之花。

————教育学院2023级硕士生 高家鎏

从古朴典雅的南浔古镇到万木葱茏的浙北峡谷,在湖州的七天六夜里我看到了美丽中国,更看到了美丽的乡村新业态。

在“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下,湖州推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探索出一条美丽乡村的蝶变之路。在调研了湖州市的多处乡村之后,我感知到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工作在湖州市的开展落实与其中的创新发展模式、发展经验。各有特色的村镇经济在钟灵毓秀的湖州大放异彩,或是引入度假业态助力就业盘活空心村,或是“两回两进”留住青年人才打造创新高地,或是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他们变农业为景色,变山水为景观,变村庄为景区,变民居为民宿,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让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反过来又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强劲的动力和活力。

探寻他们的成功之路,从贫穷到富有,从落后小山村到美丽乡村的蜕变,不是等来的、靠来的、要来的,他们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从溇港圩田的智慧到近代湖商“富则兼济天下”的胸怀,自古以来,湖州人的身体里就流淌着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的基因。

这片土地经历了四象八牛、风起云涌的岁月,如今生态友好、精致宜居的湖州又在向我们展示这座城市的无限可能。在湖州市档案馆馆翻过历史的书页、擘画的蓝图,我才发现湖州从不困于“定位”,它在探索创新的道路上又逢春,脚下的创业热土更动人。湖州创造性推出“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在经济链条上每个堵点难点精准发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不断迭代的招商引才新政,引领生产力新布局的“创谷”计划。南浔麒麟阁为青年创业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再加上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专项行动,湖州正努力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海内外创业者与投资者归雁南太湖。

先行探索、破而后立,村民和工人,政府和企业,每一位湖州人都立足自身岗位,踊跃投身于湖州的建设与发展,展现出了“实干争先、拼搏奋斗”的动人之姿。本次湖州之行,让我真正领悟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领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怀抱梦想脚踏实地,以理想照亮航程,我们应当做“眼中有光、脚下有路、肩上有责”的新青年,履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踏上新征程。

————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 邱端端

在七月炎热的阳光下,我从贵州辗转到了浙江湖州,与来自不同学院、学习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开启了湖州之旅。浙江湖州,一处鱼米之乡,江南风韵,人文荟萃之地。千年以来,这里走出过吟咏诗歌的文人墨客,送别过挥斥方遒的朝政大臣,清末的巨商更在此留下不少事迹。我在这里不仅仅看到了如画景致,更深刻感受到了深厚广博的人文气息。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州考察,对湖州工作提出了“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的新期望新要求。浙江省委要求湖州强力打造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努力成为美丽中国集成之地、浓缩之地、经典之地。我们游览了美丽乡村,参观了企业工厂,旁听政企会议,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实践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崭新且收获满满的经历。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参观了许多湖州下属的村庄。有的村庄结合自身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势,打造特色旅游的招牌,真正锚定了文化概念、锁定了消费群体,实现了富民乐民的愿景;有的村庄传承古韵,在保留了原本的传统习俗和古式建筑的同时积极引入文创产业,谋求创意发展;有的村庄整顿整村风容风貌,种植养殖特色农畜产品,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农村处处风景宜人,农居栋栋安室利处,老年人在养老中心自得其乐,中年人在家附近实现就业,青少年在辖区内学校上学,百姓安居乐业。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旁听“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的经历。在会议上,企业家与政府官员围坐在圆桌旁,企业家切实地讲出了自己的难处,向政府表达自己的诉求,企业家之间也在相互沟通交流,寻求合作共赢。政府对各个企业经营的方向以及存在的问题都非常了解,在会上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并且在会后将持续跟进。这让我感受到了政企之间的融洽气氛,看到了二者未来携手共同发展、共同谋福祉的决心。在南浔麒麟阁,我们了解了政府官员是如何点对点、人对人地扶持青年电商创业,贴合实际的课程、步步跟进的反馈,都表明了它在向真正所需的群体提供切实的帮助,此次参访之旅,让我明白,想要回应现实之问,必须走入现实,去深入地探索、诚恳地询问、全面地了解,而不能只止步于理论和书本之中。我们也应当学习湖州发展的务实精神,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商学院2022级本科生 阚睿婕

浙江这方水土,留下过总书记的实践脚印和思想智慧,我也很荣幸能参加此次湖州研学之旅,深入调研领袖初心之路,在实践中充分感悟领袖思想伟力。

在烟柳陌桥、人文荟萃的南浔古镇、荻港古镇,我们既能体悟来自历史的悠远古韵,也感受到现实发展中的创新活力,是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文漾向阳里,渔浔杨港村,在向阳里和杨港村,我们看见了曾经只在课本上出现过的文旅结合、生态旅游走进了现实,绘就了一张富民乐民的美丽画卷;现代农业、搬迁整治、数字治理、文化建设,在农兴村,我们看见了当地基层政府为民之心,看见了新农村建设的善治乐景。“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在湖州的实践中,我们看见了“千万工程”是如何指引乡村发生精彩蝶变,走出一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

在今年“新春第一会”上,浙江明确提出将更大力度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实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大突破,实施地瓜经济提升能级“一号开放工程”,即“三个一号工程”。在本次实践中,我们也实地走访了相关企业,南浔政协的“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积极作为和满腔热情;南浔麒麟阁“青创空间”展现出南浔智慧是如何凝青聚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青年潜能;还有一大批小巨人企业的高速发展更展示出了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高新实践。“三个一号工程”如同三个马力十足的“引擎”,强力推进湖州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

冲破象牙塔,打通理论与现实,创新思想,生动实践,是我们这批人大青年作为中国社会的观察者和体验者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作为社会与人口学院的一名本科生,正同时尝试着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创新思想、实事求是、走进田野、走进社会,是我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一直努力想做到的。在湖州之行中,我们见证了思想孕育到指引实践的生动过程,在我看来,贯穿其中的是总书记问计于基层和群众的服务人民初心和科学精神,这也正是我在这段旅程中最大的感悟和收获。不要用理论去切割现实,而要用心去感受现实,思想智慧从来都是从现实中汲取,又反哺到实践中去的。作为新时代的人大青年,我们应当适合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祖国大地扎根生长,以中国精神激荡青春,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初心如磐,奋楫笃行。

————社会与人口学院2022级本科生 曹明子杰

盛夏太湖南岸,研学湖州南浔。湖州之行,看见江浙活力,寻访政企事迹,思考深化改革,“重走领袖初心路”。

在南浔,我看见本地产业支柱的复苏与蓬勃,是纺织企业远赴重洋拓展海外市场,是传统“三电一板”产业的升级与新兴产业链的配合;看见新乡村的富饶与安逸,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融入乡村,是党群中心的信息化公示,是社群的老人日间看护,是医疗站的崭新设备;看见南浔古镇往昔之辉煌与今日之焕新,是白墙灰瓦之下的文艺小店,是古老航道边简约风建筑。调研覆盖面之广泛加之处处焕发的活力,让我深叹这座南方小城的精神,也好奇这一切之造就的背后有着何样的故事。

在南浔,我见到政企恳谈会上双方交流之诚恳,态度之热情,探索城市IP建设与文创产业的话题之创新,以及政府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企业为城市提供发展思路合作之融洽;听闻人大前辈从基层做起、立足乡镇、深耕一方的青春事迹;感受企业家的浙商精神,锐意进取、开放进步。

在南浔,我们思考这座城市的前景,学习借鉴浙江省级的指导文件,对比其他城市招商引资经验,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属于人大学子的微薄之力。

此行之收获,见微知著:追忆来路,是为了找出过去的坎坷,重回初心,是为了继续前行。实事求是,不负韶华。

————国际关系学院2022级本科生 隋唐

在湖州我看到了美丽中国。“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元代诗人戴表元的《湖州》,大概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赞美湖州的句子。正如诗中一二句,“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湖州,这座依山傍水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名城。

在前不久的省级政府工作会议上,有草案提出将8月15日确定为“全国生态日”,深入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全国生态日”概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国内的绿色发展理论。其实,早在20年前,我国就有地方设立了首个“生态日”。2003年,湖州市安吉县政府就曾通过决议,把每年的3月25日定为“生态日”。十多年来,安吉县将“生态日”的理念落实,在城市规划,市政面貌,旅游建设等方面下足功夫,为市民呈现出一个生态宜居,理念先进的安吉。2015年,为表彰安吉县的做法,湖州市决定将每年的8月15日设为“湖州生态文明日”。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既是浙江省赋予湖州的新任务,也一直是湖州这个“两山理论诞生地”对自己的要求。

而在这次的调研中,我更是深切的体会到了何为绿色发展,是随处可见的垃圾分类回收,是南浔古镇所保留的水乡的质朴和安静,是荻港村以桑基鱼塘为核心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

绿色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湖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范例。

————新闻学院2022级本科生 朱雨娜

本次湖州行,我们踏上了追寻领袖初心之路。战略擘画开新局,一张蓝图绘到底.习近平总书记擘画浙江“千万工程”,起笔于群众利益,落笔答“四个之问”,工笔绘乡村新貌,走笔成长远大计。这张蓝图,习近平总书记看得重、望得远、抓得实,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年锲而不舍、久久为功,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

这次调研实践为我打开了探知农村创新治理的窗户,我看到农兴村合理利用先进科技、做强富民产业、保障人民收入,农村经济得到充分发展,这些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细胞活跃起来,使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高。这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征程的有力步伐,行在中国,真切感受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宏阔实践。

我认识到中国的实践与成就自有其发生土壤和独特优势,我们唯有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态度,时时保有实践品格与理论清醒,才能真正理解并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人民大学师生的殷殷嘱托,勇肩时代重任、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人大青年的最好成绩。

————新闻学院2022级本科生 赵元靖

理解中国,行走中国。为期一天半的实践行程,为我打开了探知基层民主与治理的窗户。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亟待解决的主题。回归田野,知行合一,用眼睛和心去观察基层民主治理的范式与实践,这是本次调研带给我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擘画浙江“千万工程”,起笔于群众利益,落笔答“四个之问”,工笔绘乡村新貌,走笔成长远大计。这张蓝图,习近平总书记看得重、望得远、抓得实,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年锲而不舍、久久为功,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枫桥经验的使命意义也在与时俱进。此次实践的第一站,我们便来到了浙江省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如何改造四类势力和敌对分子分为两种思路。是实行“打、抓、杀”的暴力手段,还是通过发动和依靠群众、改造思想的理性方式,浙江人民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智慧的劳动人民为了最大程度恢复促进生产力,选择从思维而非肉体上消灭剥削阶级。枫桥经验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为原旨,在生产队对社会不稳定分子实行就地改造,做到了“四类分子帽子应摘尽摘”,这在对于摘帽率有严格限制、全国平均约为3%的历史背景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但富裕繁荣的背后也隐含着危机。中等收入陷阱使得这一时期的群体性信访问题严重,企业、劳资关系紧张,环境保护、平安建设成了新的管理难题。

在此背景下,枫桥经验“抓早抓小”的工作思路显得尤为珍贵。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干部下访”,并亲自来到情况最复杂、矛盾最尖锐的浦江县接访,为来访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在习近平同志的率先垂范下,领导下访在浙江全省推开并成为一项制度,基层民主得到了有力保障。由此可见,枫桥经验中联系群众、实心实意办实事的精神成为了日后诸多社会争端的解决思路。

如今,枫桥经验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活力,不仅为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宝贵参考,更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高科技预防手段支持下为民主保障保驾护航。我们要始终把握好其基本内涵,充分发挥党的优势、通过发动群众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山下湖镇枫江村。这座依江而建的现代村落,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广泛普及的网络直播技术,经济发展劲头强劲,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枫江村一方面重视乡村治理,在党建统领下实行三治融合,建立村民庭院分户制度,将“公得利、民不亏”的思想贯穿在工作生活中;另一方面积极盘活集体经济、做强富民产业、用好乡贤力量,2022年全村珍珠产值占华东国际珠宝城销售额的八分之一,达57亿左右,村民人均收入得到了充分保障。

在村中参观游览的几个小时,我充分感受到了这里的生机与活力。村民们在湖岛中心搭建网络直播平台,珍珠项链、珍珠耳环等饰品成为他们的致富之宝。在党支书的带领下,枫江村合理规划村内面积,将农业生态和珍珠养殖业兼顾发展,形成了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作为地道的北方人,我第一次近距离了解南方农村丰富多样的发展业态,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加持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业产品得到全面解放和战略升级,成为城市经济的有益补充。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上海虹储小区。该小区建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住户大多为储运公司的老员工,如何切实增强居民幸福感是社区成立以来一直考虑的问题。社区工作的用心之处随处可见:在小区入口处的百姓之家,即居民综合服务平台,就设有基层立法的科普点和选举台、为儿童准备的游戏室、帮助老年人出行的“一键打车”电子设备等;小区里还沿院内主干道铺设有长约八百米的塑胶步道,以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晨跑与锻炼,防止摔伤和打滑。虹储社区在老书记朱国萍的带领下,以“让人民群众得实惠”为工作思路,最大限度发挥居民自治的积极性,也正是在这里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社区居委会主任自豪地对我们说,虹储小区的房价都要比临近小区一平贵五百左右,这是对他们社区工作的认可,也彰显了小区的价值归属。

一天半的实践经历很快结束,我深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变革飞速进步的当下,如何跟随乃至超越时代的步伐,用比较优势和全新思路取得长远的区域发展,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而基层和乡村是一切的根和本源。我所见到的这些使得社会细胞活跃起来,使广大基层的“微治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城乡基层民主模式,都可以作为公共管理的优秀典范加以学习和借鉴。我们要培育符合中国国情的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可以广泛的收益,享受时代发展的红利。作为一名商科学子,后疫情时代,我们要积极的到乡野去、到基层去、到农村去,深入一线了解民情,让我们的经济学术研究不再只是空中楼阁,这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征程的有力步伐!

————商学院2022级硕士生 赵凯璇

甲子年前曾训僧,弭安争衅每方萌。.习近平总书记擘画浙江“千万工程”,起笔于群众利益,落笔答“四个之问”,工笔绘乡村新貌,走笔成长远大计。这张蓝图,习近平总书记看得重、望得远、抓得实,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年锲而不舍、久久为功,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

广施友爱销前怨,常秉善良传正风。

行本民心未有怼,法合公意岂无成。

今来此间观玉宇,智慧更足教后生。

这首诗写于今年暑期“问道新征程”实践调研结束后,是我对“枫桥经验”的感悟与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枫桥经验”正是这一初心在具体实践中与时俱进的产物。作为枫桥基层工作者与人民群众多年探索的心血,它实现了群众互相关怀的善意、发展繁荣的愿望与开解矛盾的智慧的高度统一,同时根据社会实际变化发展出了对应当前现实需要的新内容。因此,“枫桥经验”既能在过去创造出“捕人少,治安好,矛盾不上交”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优秀成果,也能在当今通过构建“治安联防,矛盾联调”等新机制、创立依靠群众的义警组织等方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取得新时代新的“枫桥成绩”。尽管各地情况不同,一市一县的具体经验难以成为普世衡则,但“以最大的善意对待人民群众”的政策工作出发点是放诸中国而皆准的。因此,“枫桥经验”的发展流变真正从实践层面上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代代年年坚守传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的。而通过参与这次调研,又构成了将前辈的智慧决心、初心使命继续向未来传递的一部分,这使我与有荣焉,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心与乐观态度。

————哲学院2020级本科生 张思翰

今年是毛泽东主席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在诸暨,我看见了“枫桥经验”的“变”与“不变”。.习近平总书记擘画浙江“千万工程”,起笔于群众利益,落笔答“四个之问”,工笔绘乡村新貌,走笔成长远大计。这张蓝图,习近平总书记看得重、望得远、抓得实,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年锲而不舍、久久为功,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

经过60年的变迁,“枫桥经验”不变的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情怀、站稳人民至上的立场、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红枫义警工作站中有许多登记在册的志愿队,承担着危险救急、调解纠纷等各项职能;诸暨市山下湖镇枫江村充分尊重基层群众意见,运用“枫桥经验”蕴含的方法论,就地化解村庄建设“寸土必争”的矛盾乱象,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书写新时代“退墙让路”的“六尺巷”故事。

60年的变迁中,“枫桥经验”变的是治理效能和治理手段。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院所研究的“枫桥指数”项目利用大数据手段,设置六个一级指标监测全县治理状况,运用基层社会网格治理数字化技术,梳理民意民情;枫江村设立“枫江信誉银行”,引入涵盖生产、生活、经营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机制,量化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行为,并通过村口大屏公示,让一阵文明新风吹进枫江村。在枫江村,我们看到了当地村民依靠直播行业赋能珍珠产业;通过优越的环境资源和湖畔美景,打造露营基地、七彩油菜花等重要景观,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枫桥经验”向“枫桥经济”转变。红枫义警工作站结合发展新实际,坚持人民群众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质效导向,不仅设立有传统的调解室,还有针对孩童托育的暑期班、释放压力的减压舱。

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准确把握“枫桥经验”人民至上的初心立场,秉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要义,运用好数字化、电子化、平台等新治理手段,不断增强治理效能。

————新闻学院2021级本科生 张昕怡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用十年的关怀照顾赢得居民的信任,用十年的嘘寒问暖化解民众的疑虑焦躁,上海虹桥社区的党员干部们用十年的实际行动去改造一个老旧小区。创造奇迹靠的是党员干部的点滴汗水,而非空头支票;改变世界用的是勤劳双手,而不是泛泛空谈。我在上海虹桥社区的调研中,感触最深的是党员干部们的务实精神和实干作风。他们在动员群众前先动员自己,在规范群众前先服务群众,在制定规则前先约束自己,他们改造社区用的是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言传身教,这样的工作作风令人钦佩。.习近平总书记擘画浙江“千万工程”,起笔于群众利益,落笔答“四个之问”,工笔绘乡村新貌,走笔成长远大计。这张蓝图,习近平总书记看得重、望得远、抓得实,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年锲而不舍、久久为功,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

每每回想起上海虹桥一行,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基层干部不是坐而空谈,而是亲自与社区成员面对面沟通,进入百姓的生活,想民众所想,思民众所思,并最终付诸于行动。基层干部们不是空想家,而是真正的实践家。如果全中国的基层治理者,都有着这样的实践精神,那么再多再难的问题也不再是问题,中国的基层治理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 曹越赣

查看更多

向上收起